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4  
标签:教学论文
敢问路在何方(人教版必修)
  敢问路在何方?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内容提要:

    为何学文言文,怎样学文言文,是学生的疑问。教什么文言文,如何教文言文,是教师的困惑。方今社会,语言已迈向网络化,“之乎者也”日渐淡出人们的交际生活,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已成昨日黄花。教坛上下,教学改革浪潮迭起,方兴未艾,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语文教材文言篇目,亦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急了学生,愁了老师!变动的格局、神圣的使命、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的双重压力,文言文教学,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困惑  目的  知识   能力   文   言    回归

  

一.   困惑

     谈到学习文言文,学生们颇有微词:交际对话不用,为何要学?文字晦涩难懂,怎么去学?学了只为应付考试,有何意义?……

     针对以上疑惑,笔者就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目的、方法、效果、看法等问题,在所执教的三个班一百五十余名高一学生中,做过一次不完全调查。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学生坦言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对他们而言,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自初中开始,他们就遵循着字字对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实际效果是背过即忘,做了还错。课外也很少有人阅读文言著作。最后,在问及对文言文的看法时,半数以上的学生建议减少甚至取消文言文。……结果令人担忧。

    当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至六册的文言篇目目录进行审视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编排顺序而言,编者的本意是按照年代的顺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无意之中似乎又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心理。因为它总是沿着由易到难的轨迹发展,而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则难以做到这一点。相反,年代越久远,古今词义差异越大,越难以理解。其次,就体裁而言,“论”“序”“传”“记”应有尽有;“辞”“赋”“疏”“表”不一而足;“志”“文”“说”“书”亦不少见。再加上诸子百家之言,记史载事之作,网罗尽古往今来之文言体裁。编者苦心,可鉴日月。实际上:故事情节性越强,越容易读懂,越能引人入胜。再则,就内容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但严肃有余,亲切不足。抛开年代久远的“代沟”不谈,心理上的隔膜可见一斑。

    在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况之中开展文言文教学,实属不易。因此,有识之师纷纷进言献文,出谋划策,企图为文言文教学寻找一条出路。其中,有倡导“无标点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也有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有提倡“把古文当作古文教”者,更有持“学以致用论”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感谢前辈老师为我们的教学指引道路的同时,不免会陷入另一种思考:文言文教学,我们将如何是好?

二.  目的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从文学层面来看,学习文言文,学习古人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学习文言文,学习古人的创作经验,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文言文,反复吟诵之间,其义自见,阅读理解能力亦将因而增强。正所谓:“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形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从文化层面来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记载历史,传承文明,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已经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将继续照亮当代青年前进的道路。同时,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之道,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剥去其功利性的外衣之后,此言的确不虚。

    总之,学习文言文,可以在读中学会读,在写中学会写;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三.  求索 

    虽然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但我们的学习和教学仍未感到轻松,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将如何开展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呢?

    顾名思义,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言”,指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等内容。“文”则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言”的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文”的欣赏,可以提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但是,知识也好,能力也罢,如何实现由教师--教材--学生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即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兴趣为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的“利器”,当首推兴趣。因为,一切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展开全文阅读
    首先,要培养一点兴趣。我们不怀疑语文教材所录文言篇目的水平和质量,但是,相比起《三字经》《百家姓》的朗朗上口,稗官野史的妙趣横生;唐诗宋词的风流蕴藉;明清小说的荡气回肠,显然要逊色得多。所以,我们不妨先营造一个复古的氛围,让学生涵泳其中。既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又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抗情绪,为更顺利地开展教学打基础。

    其次,激发一点兴趣。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自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我们激不起他们的兴趣,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了,岂不罪莫大焉?其实,无论是《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交际艺术,还是《项脊轩志》《陈情表》的人间真情;无论是《登泰山记》《赤壁赋》的世上美景,还是《过秦论》《六国论》的针砭时弊,无不可以激起学生的激情。并且,学文而纳百识,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就该像一根火柴,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再则,增加一点兴趣。学诗而工夫在诗外,学文言文亦然。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把他们引进了文言文的殿堂,仅靠课文的内容是不能吸引他们的。这就需要博古通今,补充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继续调动他们的学生兴趣。例如:《鸿门宴》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项羽本纪》全文,欣赏《乌江自刎》的电视片段,介绍后人对项羽的评价诗文,了解一个全面的项羽。《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登泰山记》《赤壁赋》等写景状物之文,让学生做导游,感受祖国名山大川之美。从《伶官传序》看当代社会“明星现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评世间万象。在这个环节,教师就该像一把扇子,把学生心中业已燃起的火苗,扇得更旺。

二.方法为主

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方法。有了科学的、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用它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一曰读之法。因为文言文在语言上的特殊性,更应该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在课文的注释的帮助下,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达到读熟、读懂、读通的地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熟读成诵,即使学生暂时不能体会文中之味,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终会反复“咀嚼”,慢慢“消化”。

二曰积之法。即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字词少而意义多,往往一个词根有多种义项,并且义项之间差异较大,毫无规律可循。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勤积累、多积累则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积累,扩大知识面,夯实古文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曰用之法。相比起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变化多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则要有规律得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的构成和分析方法,然后,对照文言文句的意义,判断词类活用方式和特殊句式,并从中摸索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变化规律。

三.能力作结

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国文科,咱们将要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对于学习文言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学说明明确指出:“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诚然,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发扬,都离不开阅读。我们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而且还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文言写作已不为人所提倡,但如果我们仅学而不用,与“屠龙之术”又有何异?2002年高考文言佳作《赤兔之死》的出现,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各方褒贬不一。但是,从尝试文言写作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中,我们看到了文言写作的重要性,用文言写作,应该成为一种可能。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并将有助于学生写出言简意赅的文章。

除此之外,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也对文言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催化剂。同一篇文章,名师的课能引人入胜,学生如坐春风。“道行”浅者,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则味同嚼蜡,学生如坐针毡。

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必须坚定一个原则:回归内容本身,而非形式。只有把文言文当作文言文,从内容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一切形式上的东西,虽然也能吸引人,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往今来,教无定法,惟重内容,乃无法之法。

四. 展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学大纲已提出新的要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振聋发聩的话语:“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秉承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引时代活水,浇灌积淀深厚的古文土壤;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和教学,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胜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级中学航埠校区  324014  电话:13967035694   E-mail:lsheng7708@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敢问路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死水(高二必修)
下一篇:慷慨激昂的悲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