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020  
标签:作文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所著的《作文论》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正在实施的新课程秉承叶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非常明确地阐释:“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像想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而现实的情形怎样呢?明眼人也都能看到这样的事实: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着“惧怕心理”、“畏难心理”(校园有一句流行语:“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往往咬了半天的笔杆子也“挤”不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堪目睹”;更有甚者,诚如《中学生》杂志社刘加民先生倡导的“新作文行动”所指出的,不只是接近成人的高中生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就连刚学作文的孩子也习惯了“编”作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有人列举出小学生作文常见的几种类型:助人为乐型(编造扶盲人过马路等故事),好好学习型(编造自己刻苦学习故事,表达自己好好学习决心),拾金不昧型(编造拾钱包等故事),异想天开型(虚构自己的“理想蓝图”),溜须拍马型(夸赞老师,说一些逢迎的话)。

这种背离作文本真的做法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教学中可谓愈演愈烈。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作文训练已经陷入了“技术化”的泥淖,一些考试研究“大腕”在不厌其烦地鼓吹“考场写作绝招”,一些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地面授制造考场作文“亮点”“机宜”,一些教辅报刊也在连篇累牍地兜售“考场写作秘笈”。于是乎,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什么开头或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什么文章构思采用“独出心裁”的“另类法”,编拟合同式,对话访谈式,说明书(广告)式,网页制作(网聊)式,数学证明式,等等;什么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甚至还有什么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等等。于是乎,学生们满脑子只想着“蒙”高分敲开高校的大门,为了高分“胡编”作文,为了高分“玩弄”技巧(其实只是花招),为了高分“牺牲”父母(因“战胜脆弱”考题需要而让父母双亡),为了高分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特别是话题作文题出台之后,这种“宿构”、“伪作文”更呈泛滥之势,某些专营“弄巧”者竟堂而皇之打着“创新”的幌子炮制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

作文被糟蹋到这等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痛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被高考逼的呗!命题者变着法子考学生,我们怎能不帮学生想些法子应付呢?”可是我要说,这种“蒙骗作文术”后果堪忧啊!它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到本真上来,要把握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那么,什么是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在作文的“养成”上下功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感养成,二是思维养成,三是语言养成。

先说情感养成。

唐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今人钱谷融先生指出:“一个作家总是从他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冲动首先总是来自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激起的感情的波澜上。这种感情的波澜,不时激动着他,逼迫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作文是情感的表达,无情则无文,情真则文真。而青少年学生情感素养的现状,人们普遍感到不够满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只求别人理解自己,从来不去理解别人;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患上了“贫血症”,亲情、友情冷漠,激情冲动偏执;还有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爱心缺失症”,欺负弱小者,残忍地对待生命,甚至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养成既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情感的养成源自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之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这里举出几种仅供参考。

“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尽人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人性情中的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学会感动可以说是情感养成的奠基工程。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无论是对做人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所以,就可以用“难忘那一瞬间”这个总题,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瞬间感动都述诸弊端,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自然也发掘出了很有价值的写作资源。


展开全文阅读
“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这差不多是莫能自解的,当情兴起的时候,浑然地只有这个情这个感,没有工夫再去剖析或说明。待这时候已过,才能回转去想,于是觉得先前的时候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从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来看,经常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自己情感的陶冶,也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不妨设计这样几个系列作文题——

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怒火中烧”“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

②“真的      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讨厌”“憎恨”,等等。

③“多想      ”  题目由学生补充完整,可以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

“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感恩佳话。不独我们中国人有感恩之心,整个人类都是如此。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斯蒂芬•霍金曾来中国访问,有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在投影屏上显示出一串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想见,正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世界,霍金才能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用瘫痪之躯站到了科学的颠峰,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不只能表现出品德高尚,而且能使感情变得丰富、细腻,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

开展“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这样,学生在写中做,在做中写,投入真感情,写出真体验。

再说思维养成。

作文是思维的反映,在写作的每一过程中都有思维活动,审题、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无一能离开思维,诚如张传宗教授所言:“文章写通与写好,都与思维有关。文章通不通,思维起重要作用,思维通了,文章就容易写得通顺;思维不通,文章就一定不通。文章好不好,更与思维有关,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文章才能写得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中学写作教学概论》)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养成,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作文的成功要素,作文也是思维的操练,我们可以根据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来安排训练内容,设计训练形式。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感悟生活现象,作出价值判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充满迷惑的,它需要我们在体验、感悟中作出价值判断。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作者也必须对生活素材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作文意旨。近年的高考作文,也比较注重考生认识判断能力的考查,例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的“走与停”的话题作文、江苏卷的“人与路”的命题作文等,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多着力这方面的训练。下面提供两道样题。

其一:有个时尚少年,无论发型、装扮、兴趣、爱好还是说话的方式,总之一切细节,无不能够紧紧把握时尚的脉搏和精神,他很为此自豪。但是他的父亲对此却颇有一些看法。当然,和天下所有的儿子一样,这个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也颇不以为然,觉得他太老土,儿子说:“知道吗,这是我的风格,我的个性!”父亲也忍不住说道:“你知道什么叫个性吗?我问你,你们班里,你们学校,像你这种年龄的孩子,跟你一样装扮的就你一个人吗?可以说,全中国、全世界城市的孩子向往着同样品牌的服装,看同样的美国大片,吃同样的汉堡和薯条,喝同样的可乐饮料,用mp3下载同样的流行歌曲,阅读同样的时尚读物,起同样的奇怪的网名……这样的雷同的类型化的人群,能说是有个性吗?”到底什么是“个性”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体验、感悟,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其二:有这样一首题为“面具”的小诗:“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乐趣 / 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 / 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 / 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这首诗一定会勾起你许多童年的回忆,也一定会触动你对现实生活的深深思考,请同学们从自我的生活出发,品味“面具”,感悟“面具”,评判“面具”。

走出定势“迷魂阵”,拓展新思维。心理学上有“定势”之说,就是早先的经验和重复活动,构成了后来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以致影响和决定了后来的心理活动。“定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倡导创新的今天,如果人们都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只能沿袭旧路,在“迷魂阵”里转悠。在写作过程中,一旦形成“定势”,便会因袭“定式”,照搬“套路”,丧失自我文章的特色,也丧失写作者的思想和个性。

要想摆脱“定势”的“迷魂阵”,最有效的方法是,以问题的原点为中心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以“非典”为例。“非典”就是思维的原点。“非典”——传染性极强,给众多人带来不幸;“非典”——病毒来源不明,给预防带来困难;“非典”——无特效药物,给根治带来麻烦;“非典”——影响正常生活,造成人心混乱;“非典”——影响交通旅游,导致消费水平下降;“非典”——居安思危,国人危机意识增强;“非典”——告别陋习,文明生活方式大为推广;“非典”——注意公共卫生医疗设施建设,非传统安全体系被重视;“非典”——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度建设被加快推进;“非典”——彼此更加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增强;“非典”——万众一心战“非典”,民族凝聚力得以提升;“非典”——民族危机,激发民族的觉醒……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犹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自然会引导人们走出“迷魂阵”,走进“柳暗花明”。

走出“定势”拓展思维的训练,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例如这样一个训练设计: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乘”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怎么办?请同学们为杨格先生出出主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献计献策。最后,老师亮出杨格先生的应急措施:在受伤苹果的伤疤上做文章,拟了一段广告词——“本果园出产苹果清爽可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这种体验性的训练,无疑会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展开余文
学会由“木头”看到“皮球”,培养联想思维。有位学生在作文自评中写道:“我写作文为什么总是打不开思路呢?写一棵树,满脑子就是这棵树;写一个足球,满脑子就是这个足球。这样写不了多少字,就只好打住了。”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中学生联想思维的不足,必须在这方面强化训练。可以教给学生“五步联想法”。

“五步联想法”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就曾提出的,即经过4—5个阶段,可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想的联系,如“木头”——“皮球”,可以化成:“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例如“砖头”与“人”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二者有许多关联点——

● 砖头形状方方正正——正直,不圆滑——清正无私的人。

● 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真实,不虚浮空洞——诚实的人,充实的人生。

● 砖头的原形是普通的泥土——平凡而朴素——淳朴而不显贵的人。

● 砖头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泥土经过重压,砖坯经过烈火的烧烤——脱胎换骨,发生由柔而刚的质变——压力、风雨中出人才,只有长期的锻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 砖头四四方方,不奇形怪状——受模子的约束——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自由散漫——人的成长要有四项基本原则、各项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框子”来规范言行,不可为所欲为。

● 砖头可铺路,可建楼——服从分配,不论尊卑,毫无怨言——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只求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 砖头总是构成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紧密团结,携手合作——发挥团体力量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团结合作,不逞匹夫之勇的人。

● 砖头砌成墙后,还要抹上石灰、水泥等——人们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面前,看不到砖头的身影——默默无闻,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人。

● 砖头由一个模子做成——千篇一律,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 砖头总要踩在同伴肩上往上爬——以他人作为自己晋升的垫脚石——自私自利的小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有这样的写作经验:“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是全凭心理学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大师的做法对我们颇有启发,我们也可采用这种做法,让学生张开神奇的联想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光怪陆离的世界,遨游于寥廓无穷的天宇,达到神思飞扬自由挥洒的写作境界。

训练梳理素材,形成自我的行文思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人们的一种写作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喜欢写的材料了。于是匆匆落笔,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孰知成篇以后,却觉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先前的材料要胜过这成篇的文字百倍呢。”(《作文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写作前没有把材料梳理好,进而形成自我的行文思路。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喜欢生硬地搬套别人的文章,把作文搞成了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这实际上也是不懂得梳理材料或梳理得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行文思路。因此,我们应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梳理素材形成思路的养成训练,大致可分这样的步骤:围绕话题,搜集写作材料;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写作主题;根据主题,重新审视材料,区分主次材料;再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整合;理出一条串联材料的线索,或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形成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全文的“腹稿”。如果我们每一次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时候都能循着这样的步骤,那么学生便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构思习惯,便会唤起创新作文的灵思。

最后说说语言养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思想情感的传达与交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直接作用于听者或读者的感官,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考场作文评判中一直作为重要方面。语言养成应当作为作文教学的关注点。

语言养成的基本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现状,尤其应关注语言得体和语言有文采两点。

看人说话——语言得体。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意思是讲说话要看对象。写文章同样如此,也要看读者对象,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弄错了对象,不符合需要,再漂亮的语言也是拙劣的。有位中文系大学生写了一份请假条——

敬爱的老师:

昨夜雨急风骤,风云异色,天气突变。因吾尚在梦中,猝不及防,不幸受凉!鸡鸣之时,吾方发现,不想为时已晚矣!病毒入肌体,吾痛苦万分!

亦悔昨夜临睡之际,不听室友之劝,多加棉被一条,以至于此晨之窘境。

吾痛,吾悔!无他,惟恸哭尔!室友无不为之动容!

本想学业之成就为吾一生之追求!又怎可为逃避病痛而荒辍学业乎!遂释然而往校。但行至半途,冷风迎面吹,痛楚再袭人。吾泪涕俱下,已到生不如死之境,哪得气力再往之。不得已,而借室友之臂,返之!

由此上述,为吾未到校之缘由。

吾师应懂,吾未到校,乃吾迫不得已之。

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吾亦懂,吾未到校,吾师失一佳徒之痛苦。

无吾,汝课索然无味哉!汝苦,吾亦苦!但,病痛不饶人,敬请谅之!

如有幸再见吾师之面,再听吾师之课,吾定当负荆请罪,自辱其身!

呜呼哀哉!呜呼痛矣!

                                                       学生×××敬上

很显然,这个大学生就是不看对象,不考虑表达的需要,写出了一份非常“搞笑”的请假条。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与多年来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老师只教对付考试的“一招”,中学生缺乏语言得体的养成训练有关系。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这一语言“残疾”现象,要强化学生语言得体的认识,让他们把握住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写说明应用文做到准确简明,写记叙描写文做到生动形象,写议论说理文要做到切当严密,同时根据语用的需要调配语言的形态与色彩。

    语言得体的养成,除了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之外,还应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进行实际的语言操练。例如:假如你是一个记者,就“我为奥运作贡献”的话题进行采访,面对体育运动员该怎样说,面对机关干部该怎样说,面对北京的农民工该怎样说,面对教师该怎样说,面对小学生该怎样说,面对退休职工该怎样说;你把采访所得写成综述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撷取一个采访镜头写成特写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根据采访内容写成评论该运用怎样的语言,你提炼采访内容写成社会分析报告该运用怎样的语言。又如: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不少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环境的污染,不少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给破坏环境的企业大开绿灯,不少群众也只注意家室的小环境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连中小学生也随地吐痰乱扔食品袋……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你要向大家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如何给小学生做环保演讲,如何制止正在破坏环境的市民,如何给电台写一篇广播稿,如何给报刊写一篇调查报告,如何给市长写一封呼吁环保的信,如何和环保专家探讨环保策略……。这样的情境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得体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根据不同需要运用语言的能力。

换一种说法——语言有文采。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注重修辞,同样一个意思,“如是说明的话,要使它最显豁;如是指象的话,要使它最妙肖;意在激刺,则使它具有最强的刺激力;意在描摹,则使它含有最好的生动态……”(叶圣陶《作文论》)总理温家宝的文化底蕴就十分丰厚,他在答记者问时随意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这里举出几例——

●“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兢慎”出自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此言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是:“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撰写的吴氏宗祠通用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梵典与华章’,中引文化的交流。”“梵典与华章”出自我国一本学术著作《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

这里的明征暗引,表面上看只是换了一种说法,细细品味便觉得言简意赅,意韵深厚,小而言之体现了温总理的语言修养,大而言之展示了文明古国领导人的儒雅风范。

    语言艺术魅力无穷,哪怕是寻常的字眼,一经重新排列组合,就可成为出奇出新的绝妙好词,就会臻于意味无穷的境界。例如用“秋千”“夕阳”造一个句子,若造成“秋千在夕阳下摇晃”只是写实,而造成“夕阳在秋千上摇晃”则颇富诗意。又如,“鲍小姐穿着很暴露”,这只是一般的陈述,而钱钟书却写道:“她只穿绯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围城》)这样的描写不仅凸现了人物,而且别有讽刺意味。

换一种说法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常式句换成变式句,可以是将寻常字眼炼出新意,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把逻辑推理化为文学语言,等等。具体的变换法又是多种多样,诸如名称的代换,词语的“张冠李戴”,褒词贬用,熟语的借用,名言的征引,仿拟词语,移觉换位,异化形容,铺陈凸现,等等。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话题,提出具体的要求,作专项训练。比如以“学会自我安慰,自我鼓励”为话题,写一段形象化的语言。下面是一个范例——

学会爱自己,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给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不说“独自面对困难”,而说“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不说“自我安慰,自我鼓励”,而说“自己送给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不说“以美好的心情生活下去”,而说“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作者调动了形象思维,由抽象的概念想到了生活中一些相似相关的形象,语言表述具有形象化的画面感。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包括高考作文指导,一定不要误导学生在“虚假作文”“矫情作文”“游戏作文”的泥淖里挣扎了;作文教学,包括高考作文教学,要以新课程“关注人,发展人”的思想为宗旨,要回归本真,要教那个万变不离的“宗”,要让学生真正获得作文之“能”、作文之“智”与做人之“本”。

 
标签:作文指导 新课程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下一篇: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红旗谱》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