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34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请抓住哲学核心这个牛鼻子(高二选修)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选编了相当数量的诸子散文。这些文章,从时代上说,有春秋时期的,也有战国时期的;从学派上说,有儒、道、法等各家的。由于时代久远,学派纷呈,加之我们对上古历史、哲学了解较少,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尚薄弱,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教师既要介绍作者、背景,又要分析课文,还要讲解、疏通字、词、句,头绪纷繁,四顾不暇,往往费尽口舌,结果仍然是一盘散沙,各方面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吃力地啃完课文,对文章的内容仍然不甚了了,而且兴味索然。

    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一个规律,即教学诸子散文,必须紧扣哲学体系,用它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一) 提纲挈领,理清文与道的关系    

古人作文主张“文以载道”,正好拿这句话来分析诸子散文。如果把诸子散文的各独立篇章比作珍珠,那么,哲学体系就像一根彩线,把各篇的论点、内容,以至每个段落、每句话串联成了一个整体。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集中地体现了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的哲学思想。首先,孔子竭力维护等级制度,主张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季氏身为大夫却攻打同为社稷之臣的附庸国,这种僭越行为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因此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其次,孔子主张“礼治”,反对征伐,而季氏的大动干戈,正与孔子的思想相矛盾,因此才使他痛心疾首。

    我在讲授每篇诸子散文时,都把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作为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选自《孟子》的两篇课文的论点分别是:《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庄暴见盂子》——与民同乐。   

2.理清各篇论点与作者哲学体系的关系。仍以选自《孟子》的课文为例.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哲学核心是“仁政”另外,孟子重义轻利,重视修养品格,保持风节,他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庄暴见盂子》的“与民同乐”,就具体、形象地宣传了仁政思想;《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也正是其重义轻利思想的体现。

3.分析论辩过程,让学生领悟文章是怎样贯穿作者的哲学思想的,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至词句的意义。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仁政思想是通过孟子与齐王的一次关于“好乐”的谈话阐述的。    开始谈话并不投机。齐王“变乎色”(变了脸色),是因为他明知孟子崇尚庄重的“先王之乐”,而他却“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为了调节气氛,盂子先奉承齐王一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齐王情绪好转后,孟子不忙于发议论,而是问齐王“独乐乐”、“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哪一种情况最快乐,齐王回答:“与众乐乐。”这就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与民同乐”的题旨。接着孟子描绘了两幅画面,分别表现百姓看到国王打猎的场面时的两种不同反应:一种是“举欣欣然”,一种是“举疾首蹙额”。然后指出,形成百姓不同反映的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推出了结论——“与民同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极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一步步把论题引向他的哲学核心——仁政上去。尽管文章纵横捭阖,变幻多姿。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紧扣其哲学思想,并为宣传其哲学思想服务的。

    其它学派的文章也是如此。韩非在《五蠹》一文中,举例设譬,反复论证,阐明了“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变法主张。他贬斥仁义,认为“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这是因为,与儒家“仁政"、“礼治”、维护传统制度的思想相反,法家主张变法,奖励耕战。

    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哲学含义,顺利完成诸子散文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过知识关,做到心中有本明白帐。这需要平时的知识准备,有选择地读一些诸子哲学著作,尤其是其中的代表篇章,还要读一些有关研究诸子散文的文章。

    (二)溯流求源,疑难冰释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得系铃人”。掌握了各学派的哲学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此为依据,去分析各学派的文章,包括文章中的人物言行。脱离哲学体系去分析诸子散文,往往捉襟见肘,难以自圆。

    《论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微言大义,言近旨远。例如,《荷蓧丈人》语言精炼、含蓄,文字的跳跃性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孔子和丈人各代表什么思想?丈人既然嘲笑孔子,为什么还要留宿、款待他的学生子路?文末孔子(或子路)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成为理解课文的关键。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首先使学生明确孔子和丈人所代表的哲学流派,他们的言行所体现的各自的哲学思想。文中孔子的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是积极用世,希望通过参政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尚为布衣、以讲学为业的孔子说自己“待贾而沽”(等个好价卖出去)(《论语•子罕》),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然而在诸侯纷争、干戈四起的春秋时代,他深感自己的“道”——仁治理想很难为统治者所采用,可是强烈的“用世”思想又使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已的学说,遭到持不同政见者的嘲弄(如这篇课文中的荷蓧丈人),甚至驱逐、围困。另一方面,儒家提倡理想的君臣关系。儒家人伦之一就是“君臣之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两方面在他对待丈人的嘲笑、自责的态度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他既感慨“道之不行,己知之矣”,又说“不仕无义"(不做官,即不为统治者服务是不合适的),而且批评丈人隐居起来,不与统治者合作,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展开全文阅读
    从丈人的言行可看出,他的思想范畴属于道家,因此孔子称他“隐者”。道家主张消极避世,他们痛恨诸侯纷争、生民涂炭、“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怯箧》)的社会现实,师法“自然",提倡“无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这与儒家的“用世”思想正相反)。因此,丈人讥讽孔子不事生产,到处游说,他留宿并款待子路,又让二子与子路见礼,是为了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快乐安宁,与孔子的辛劳奔波作对比。

    教学中.我们将《庖丁解牛》一文的思想内容解释为,只要努力实践,就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如果我们不向学生介绍一下节选部分在《庄子•养生主》里的作用,学生就会怀疑,为什么唯心主义哲学著作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来道家主张消极避世,明哲保身。“庖丁解牛”的故事是用来论证避开矛盾、保全生命的“养生之道”的,而我们所作的积极、有益的解释,则是把它作为寓言而从中得到的启示。

    我主张紧扣哲学体系讲授诸子散文,有时实在是不如此就行不通。例如,有些词语在诸子散文里有不同的、特定的含义。如“义”这个词,在《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一语中,是“正义”、“气节”的意思,而在《荷蓧丈人》的“君臣之义”一语中,则是指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

    古代哲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子哲学思想对后世以至当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诸子散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哲学思想。这样,既有利于语文教学,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请抓住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间词话》十则(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五)(1)(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