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602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初唐诗坛(选修)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贞观初进士及第,高宗时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上官仪的诗是以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突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够明秀灵动的诗景的能力。诗人有意拜托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通过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感,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它将五言诗的体悟写景技巧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
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二.王绩与“四杰”
1.王绩
初唐的一般诗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以琴酒诗歌自娱。他的诗歌创作出一种淡薄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2.四杰
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其中卢、骆以歌行见长,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1)。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四杰”(见初唐四杰)。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他初授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因病去官,隐居太白山。服丹中毒,病势加剧,手足痉挛不停,又移居到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并预建了一座坟墓。终因不堪疾病折磨,自投颍水而亡。
行路难
---卢照邻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向花娇春,
两两三三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狂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
展开全文阅读
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
惟闻素棘与黄泉。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来,
白鹤山前我应去。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创作个性在七言行体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四杰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而且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力量。这是一种更适合于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2)。宾王归宿长安里
你听说过龙山长安里有座骆王庙吗?如果不知道,就听我讲讲骆王庙的故事吧!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因为仅对武则天篡位夺权,侍御史骆宾王和许多遭受迫害的官员一样,参加了造反,史称“扬州兵变”。骆宾王被推举为起义军的秘书长,代主帅徐敬业写了千古不朽的奇文《讨伐武则天告天下檄文》,名扬全国,10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洛阳。
在讨伐武则天、匡复李唐王朝的征战中,受到亲王李孝毅及军师魏元忠率领的30万官军的围剿。主帅徐敬业、军师魏思温和许多大将军战死沙场,唯独骆宾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伤痕累累地趁乱逃脱。因此史载“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然而,骆宾王死里逃生后,隐姓埋名,流离失所,无处安生。他曾辗转到少室山嵩山少林寺疗伤,因被武则天的耳目告密又遭追捕。出逃后又投往山西五台山为僧,因逃难来路不明被排挤再度出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义乌老家,因为官府盘查非常严密无处藏身。为了避难,逃到宁波普陀山为僧,又因水土不和,加上急火攻心,在普陀山染疾数月。病未全愈即离岛投奔杭州灵隐寺为僧。唐朝的灵隐寺是个小庙,当家和尚看到骆宾王是个体弱多病之人,不愿收留这个累赘,因此百般刁难他,排挤他。骆宾王不甘心受这等奚落。含愤离开了灵隐寺。
骆宾王深感在大寺庙中难以立足,只求有个小庙安度余生。便一路颠沛流离,心灰意冷地来到武康转悠,寻找落脚之处。
骆宾王到了武康县,每天都在寻找古寺。一天到了古铜山寺,看到这里香火旺盛,寺外随处可见自汉代以来的铜山遗址。深山古刹山清水秀。犹如天上人间与世隔绝。拜见了方丈,就在铜山寺住了下来。
铜山寺老方丈金灯大师经过几天观察交谈,发现这个破烂不堪的苦行僧佛法高深,而且人品老实厚道,言谈诚恳朴素,举止礼貌大方,文采高雅倜傥,便以诚意收留骆宾王做了庙里的秉笔和尚,为庙里管理一些抄写和闲杂事务。骆宾王因此非常高兴。
骆宾王做了秉笔和尚,心里十分感激方丈大师,从此不用风餐露宿地去云游四方,亡命天涯了。因此在寺里勤勤恳恳做事,全心全意念经,日子过得很清闲自在。
过了几年以后,年迈的方丈提拔骆宾王做了寺里的主持和尚,此时离骆宾王逃难已有10年相隔,宾王也已60多岁,他想起来感慨万千。
骆宾王做了主持和尚,接待外来香客多了,结识的文人也多了。他不仅掌管事务,还要给香客画佛像,还和一些文人吟诗作画。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不错。猪壮了先杀,树大了招风,这人名声大了,麻烦也就会接踵而来。铜山寺主持和尚画个菩萨就如活佛一般,这消息传遍了州县百里,越传越神,自然也传到了州县老爷的耳朵里。
这一年,适逢武则天七十大寿,朝野同庆。官场上大小官员都想方设法奉承皇帝,武康知县也正挖空心思想贡品。武则天信佛,这武康知县就想让铜山寺和尚画一张千手观音像送给武则天祝寿。于是差衙役去铜山寺索画。
骆宾王听说是给武则天祝寿,杀头也不肯为知县作画。差役只好照实回禀县太爷。
这知县老爷原以为叫和尚作画给他面子,是手到拿来的事。可是听了差役汇报,气得他暴跳如雷、七窍生烟。恨得他只想找借口报复和尚。可是查来查去查不出报复的把柄。
谁知这知县一心想报复和尚捞回自己的面子,终于想出一条恶计——查获讨伐武则天的余党!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讨好武则天,说不定还可以乘机邀功请赏、平步青云呢!另一方面,可以借刀杀人,整死这个不知趣的和尚。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吗?这主意一定,马上向上峰湖州知府大人禀报。
在县衙当差的一些本地族人,听说县老爷有这番恶心,少不得有人与铜山寺方丈金灯大师关系好的,私下里托人给金灯大师去报信。
金灯大师得知这个消息,晓得情况不妙,此乃杀头之罪。但又明摆着不能与官府对抗,怎么办?躲吧!金灯方丈立即安排去处,让骆宾王连夜出逃。
可是这骆宾王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再杀一次头已经不在乎了。自从来到铜山寺,既蒙方丈收留,又蒙方丈提拔,在此紧要关头,死也不能连累方丈大师和寺里众僧。所以决定自己挺身而出,顶住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事已至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方丈大师是个深明大义的人,绝不会出卖朋友。
对骆宾王的坚定态度,老方丈晓之以理。无论你是真是假,窝藏朝廷钦犯就是灭门之罪,出走才是顾全大局。于是安排骆宾王连夜出走。这时,骆宾王把自己的身世秘密如实地告诉了方丈大师。方丈听了更加敬佩骆宾王。
为了拯救这位反武义士,方丈一方面放出风声,说主持和尚暴病身亡;另一方面,修好书信一封,让宾王带上书信,星夜兼程,翻山越岭,走了约有两三个时辰的路程,投奔到方丈的师弟金光大师的龙山禅寺。
金光大师看了师兄的来信,知道此事非同寻常。于是安排骆宾王到长安里一个小山神土地庙里安身,从此再也不让他参加寺庙的佛事活动,过起了与世隔绝般的生活。
骆宾王在土地庙里独自诵经拜佛,也不用接待香客。空闲之时,画下一幅“万民伐武图”长卷,详细描绘出当年千军万马讨伐武则天的盛况。然后用油布包好,装进铜管,藏匿于土地庙后墙的墙洞之内,又用泥灰堵上。
日复一日,这个神秘隐居的老和尚在小庙仙逝,金光大师讲出了个这个故事。知情的龙山人在长安里为他造了一座“骆王庙”,塑起骆宾王金身,穿红袍玉带,纪念这位落魄才子。
年复一年,这幅骆宾王的墨宝“万民伐武图”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拆庙中挖了出来。只可惜无人懂得它的价值,被文革中的革命群众,连同“骆王庙”的牌匾一起,在横扫“四旧”的革命烈火中烧为灰烬,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3)。王勃
王勃和杨炯的五律是其所长,反映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之情,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展开余文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应该指出,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④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从诗的诞生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漫长的年代已经抹去了许多王朝,却没有能够使这两句诗丧失活力,它至今还广泛流传,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⑧"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3.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四人并称“文章四友”。他们为唐诗的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简析】诗人是杜甫的祖父,诗写得好,杜甫引以为自豪。这首诗紧扣“物候”写早春所带来的自然变化,抒发“宦游人”的多愁善感,构思缜密,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可看出唐近体诗的五律已经基本定型 。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的台阁诗人。因身置宫中而使他们的诗歌多限于应制酬唱之作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
在当时,七言律诗写的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代表作是《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自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山河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这里讲一首沈佺期的七言诗。这种诗体,初唐时还未定名,就按照韵数计算,称为七言四韵诗。后来才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旧唐书•沈佺期传》说他"尤长于七言之作",指的就是这一形式的诗。唐代七言律诗的格式,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奠定下来的。在初唐诗史中,他俩以"沈宋"齐名。
杜审言于神龙元年(公元七0五年)流放峰州(今越南北境),同时,沈佺期亦因贪污罪被流放。杜审言在过岭的时候,做了一首诗,有人传给沈佺期看。因为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就用同一题目做了这首诗。题目上用"遥同"二字,表示二人距离很远,不是一路同行。过岭是指过五岭。唐代法律,官吏罪行严重者,要流放到岭南,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杜审言降官的时候,官职是膳部员外郎,故称杜员外。
我国古诗,秦以前以四言一句为主要形式,这是《诗经》的传统。汉、魏、南北朝诗以五言一句为主,这是《古诗十九首》的传统。汉武帝曾和他的大臣在新造的柏梁台上饮酒,君臣连句赋诗。皇帝带头作了一个七言句,群臣就跟着用七言句连接下去,这是七言诗的开始。以后虽然有人作七言诗,但当时还不算是诗。《后汉书•文苑传》说杜笃的著作有"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又说崔琦的著作有"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这里都不说是诗,而说"七言",可知东汉时还不把七言列入诗,而且似乎把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名词,与辞赋为一类。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初唐诗坛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唐诗坛(选修)
下一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