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611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2)(人教版高三必修)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湖。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3.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重庆,15)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展开全文阅读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山东,16)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江西,16)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7.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全国,17)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8.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2北京,16)
登鹳雀楼注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展开余文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浙江)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16)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全国,17)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落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16)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出面。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的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
展开余文
2.答案:B 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式而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是非常失意的心理。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
3.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此题考查叠音词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表现了春光浓烈,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此题答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景,即写了什么;情,即表达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中作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
4.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解析: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随着舞蹈动作的变换,琵琶又翻出了新的曲调,边地乐曲的内容,总离不开“离别情”这个主要的内容;那种悲凉的曲调,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扰得人心烦意乱,可是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令人动情。这时征人看到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悲凉,激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和保卫边疆的责任感。短短一首七绝,蕴涵丰富,有动作有音响,有新声有旧情,缭乱的音响,婆娑的舞影,头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全被缀入“不尽”的怀乡思绪之中。这首诗,即景寓情,壮阔悲凉,荡漾回旋,实为七绝中的上乘之作、上乘之意境。
5.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然后进一步抓取诗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愁”应为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因此这一句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6.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解析:诗人选择典型的人和物,通过真切的体验,道出了季候与特点。桃花于仲春开放,但“飞尽”,梅于夏初结子,显见是春夏之交。而“蛙声歇”“十日寒”,显示乍暖忽寒的特点。
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游子”。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一个“试”写出了心理状态:因气温不稳而尝试。
7.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关键点是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知道《折杨柳词》是唐代赠别、乡思名曲。“羌笛何须怨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诗名句中都涉及到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8.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此题分两个小题,(1)为多项选择题,(2)为笔答题。(1)题中赏析不正确的是B项和E项。B项中“飞鸟难及”不当,只有三层楼高,怎有“巍巍高度”?E项“壮志豪情”并没体现出来。(2)题是考查两诗的比较鉴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重在人生的哲理。
9.答案:(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借景生情,以萧瑟凄凉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10.答案:“凉”。“凉” 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1.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本题能找出“咽”“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苍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这两个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这两个字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12.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第(1)问需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另外,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二是内容,题目“征人怨”及细节“马策、刀环”都提示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
第(2)问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仍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备考2009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1)(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
预防高三学生集体性焦虑症(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