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58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永别了武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作品进行解读,力求理解准确而有创新。
2、体会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授内容):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要了解美国,必须走近一个人,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他就是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的著名作家海明威。
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电唁:“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怕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节选《永别了,武器》。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有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的创作习惯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其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一个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二)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叙述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但也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
本文节选自作品的第一部第九章,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中尉带领医疗队来到了意大利前线,他们在外出执行任务时遭到了敌人的轰炸,他的一个战友被炸死,自己的头部、腿部也受了重伤,他只好被送回后方。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中的血肉横飞的声面,战场真正成了“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它的屠宰物不是拿去出售,而是埋在地下罢了。在战争中亨利与他的战友们逐渐意识到“光荣、神圣、爱国”之类的宣传是不过是一种欺骗,战争的起因只是出于“统治者的愚蠢”,从士兵到长官,从伤员到医务人员,几乎人人都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这种从一代人角度发出的大声疾呼在客观上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作品把环境描写、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不幸以及人物心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打动读者,叙事简洁明快人,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的语言风格。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中“马内拉说希望在炮攻前开饭。接着,他们又闷声不响了,一直到我出去了才又谈起话来”,四位司机的这种举动说明了什么?
2、从文中马内拉、帕西尼与“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战争持怎么样的见解?
3、文章中,有众多笔墨反映战争的残酷,请试举几个典型语句,并对各句包含的感情加以简要分析。
4、从本文看,你觉得,海明威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试列举几个典型语句。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们厌恶战争又不敢在上司面前袒露胸怀。
2、从两位司机的言谈和话语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他们的思想非常具有代表性。作者借笔下人物之口,表达了从人性角度对战争的反思。文中“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的青年,他是抱着保护亲人免受蹂躏,捍卫自己幸福生活的宗旨参战的。他这时对战争的看法尚未“觉悟”。
3、列举:我动手解下绑腿布,在解的时候,发觉已不必再绑什么止血带,因为他已经死了。
海明威在叙述上很少使用描写手法,更不会使用华丽辞藻,而是采取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洗练,语言准确易懂。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课下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五、反馈训练,巩固练习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永别了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