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46  
标签:教学论文
对农村高辍学现象的思考(人教版)
 内容摘要:本文从留守子女、高昂的教育收费、新读书无用论、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农村高辍学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农村学生实行教育补贴、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政府出资免费为农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等措施可以缓解这一现象。

关键字:农村教育 辍学 教育收费

不管是建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农村都是重中之重。而农村教育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还是较慢,并且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市场经济要求人人都能够平等参与其中。这些“用脚投票”的初中毕业甚至超过半数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新生代农民,将如何去参与市场竞争?难道我们的农民兄弟对教育的要求只是“会识字算帐”、到初级中学转一圈就满足了么?

谁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缺乏完整教育的人都将面临极大挑战。且不说入世后我国农业如何走出去,仅就国内农业发展来说,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点人尽皆知,而农村教育又是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辍学问题严重,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找出对策。

     (一)农村学生辍学的客观因素

   从学生及家庭方面来看:

1.经济条件。有11%的学生辍学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们的家庭年均纯收入都在800元以下,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根本没有能力送子女入学。

  2.家庭结构。有7%的学生辍学是因为单亲家庭,父母双亡或父母再婚家庭。这类家庭在子女的教育责任方面形成空档,相互推卸责任,就是勉强入学以后的教育和学业的完成也令人担忧。

  3.身体条件。农村的医疗保健条件较差,有3名学生是因为身体患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而辍学。这些学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休学手续,也没有身体恢复后就学的表示。

    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

  1.教师缺编。按照省上教师编制规定,应有教师7000多人,但实际上教师只有500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1000多临时代课教师除外,正式公办教师只有4000多人。有的村小就只有1—2名临时代课教师教2—3个班级。没有足够的教师教书是学生辍学的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因。

  2.教室不够。“普九”以后从表面上看教室似乎满足了学生入学的需求,但几年之后新的危房要出现,特别是这两年正值学生入学的高峰期,教室需要增加。有的中学采取大班额(80—90名学生一班)的办法,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入学的需要。有些农村校点合并以后,给低龄儿童入学带来困难,也会造成辍学。

  3.设备落后。普遍的农村中小学设备陈旧落后,根本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活动器材缺乏,图书、试验、信息技术教育等装备太差或是没有,教师基本上是靠书本知识说教,极大影响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4.运转困难。 “普九”后到现在,学校债务高达4000多万元,加上执行“一费制”后政府对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订得偏低,且不到位(全县2004年各级政府欠教育经费多达600多万元),有些学校老债没有偿还又添新债,实在没有充分的经济保障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入学。

5、“留守子女”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城市长期不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大量进程务工农民。而乡村却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加上种田的成本越来越高,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抛妻别子涌入“别人的”城市去“淘金”。很多家庭还是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孩子,或委托给亲戚照看或丢给爷爷奶奶监管。而老年人多是文盲,加上和孙子间的代沟,他们往往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这些尚不具备自制能力的孩子校外监管几成空白,有些学生就四处闲逛,造成“老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见不到老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并最终弃学。

6、高昂的教育收费。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高校的阳光也似乎越来越偏爱城里人了。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

“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注意这里说的只是读大学期间的花费,不包括大学以前各教育阶段的费用。事实上,对一些贫困地区或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有些农民如果没有外出打工的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能有2000元就不错了。13.6年也就是272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和上文中的4万元还是有点距离的,4万元就要花去他们20年的纯收入。这里还没有加上小学和中学的费用。有农民说“我们这辈子挣得钱都给学校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二)学生辍学的主观因素

  1. 学生厌学。调查中发现有90%的学生不想读书,其中78%的学生成绩比较差。这些学生多数从小学开始就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成绩低下,只要教师在学习上提出一点要求,他们就有不读书的可能。

  2. 家长不重视。有69%的家长不想送子女读书,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帮助家里干农活。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过一生清贫的日子,而孩子却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孩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很多家庭却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


展开全文阅读
    3. 上学不如打工。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加,影响到部分在校学生(主要是初中学生)的思想稳定。在对初中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辍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其中36%的学生已经随亲人或熟人到外面打工去了。

  4. 评价偏颇。教育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评价,最重要的砝码是教学效果,社会上的评价也是主要考虑学生成绩。各间学校相继对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指标要求,教师又对学生施以学习重压,部分学生难以承受,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5. 教育失策。也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甚至体罚伤害学生身心,导致学生的辍学。

    6. 重教不够。越是在贫困的山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越是淡薄,敬畏知识、重视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没有完全形成,越不重教越穷,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中,不送子女读书自然也不会存在社会谴责与舆论的压力。

    (三)学生辍学的对策思考

  1.加大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主要是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是招收未成年人打工的企业要追究业主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形成义务教育监督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凡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规定范围的,教育工作评先选优时应该实行一票否决;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产生大面积辍学的,要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具体操作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结合学校、村社、街道联网开展工作。每学期开学10天以内,学校将辍学学生详细情况报告政府,由政府召集包村干部以及村委会、街委会干部分头落实责任。对不送子女读书的家庭,政府可以依法要求限期改正,对的确贫困的家庭,必须保3.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订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4.勇于承担学校“普九”债务。“普九”债务已经成为贫困山区教育普遍的伤痛,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学校按照要求发展造成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运转与发展的瓶颈。教育要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应该勇于承担学校“普九”债务。只有政府担起了教育的责任,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学生读书才有保障。

    5.依法规范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如果是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导致辍学率明显上升的,要追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由于歧视、侮辱、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辍学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和当事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按照教师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

  6.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新理念提示我们,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部门要从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出发,把握好评价的导向作用,对学校和学生严禁以分数排名,更不能以分数作重点考核校长和教师。要不断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评价制度改革。

7、“两免一补”帮助贫困学生入学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执行“两免一补”,体现了中央对贫困地区的关心,是实现“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入学”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定问题。

  A.享受补助的学生是按照名额分配到学校,按计划、讲均、“吃大锅饭”,就会出现有应该补助的得不到(如果名额不足),不一定要享受的也有补助(名额太多)。而且,贫困学生是相对而言的动态管理,实际上学校一旦上报名单后无法也不敢再作调整。

  B. 对容易辍学的学生应该加大力度,做到真正的完全免费,彻底打消家庭的经济顾虑,树立其送子女读书的信心。

  C. 补助资金到位的渠道应该更畅,并做到超前到位。学校开学以后报名就得按照政策收取费用,如果“两免一补”的资金不到位,负债累累的学校是没有钱垫付的。如果学校先垫付,那样会给正常的教学运转带来更大的困难;如果先收后退,势必影响学生入学

    D、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积极创造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逐步减少和消除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歧视性待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各相关部门还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以及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良好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权利,并通过这种权利的享有最终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农村经济普遍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农民也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与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则显然慢了几个节拍。农民本可指望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穷人翻身”的梦想,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很多农民却只能望学兴叹,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持一种绝望的无所谓的态度。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重塑农民对教育的信心,该是时候了。

   

参考资料:

1、《农村教育:最大的扶贫工程》周洪宇 人民网 2005年01月13日

2、《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 彭大鹏 赵俊清《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3、《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张守祥《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期

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5、《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学者编著的

6、《征婚筹学费是教育的悲剧》人民网 2005年07月28日 

7、《高校收费猛涨 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养一个大学生》中国新闻网  2005.03.12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山西日报2003年09月21日03:02 

9、《中国须变革社会流动机制》 日照新闻网 2004-09-10

10、《谁在为“大学高收费”推波助澜?》 新华网2005年07月26日

(通联:甘肃西和北川初级中学  742100)

 
标签:教学论文 对农村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合作学习中有哪些不合作效应(人教版)
下一篇:从考试大纲的名词解释来确定复习策略(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