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87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的鉴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2、文学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词风变化:
(1)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例如: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
(2)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李清照后期的词: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例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离愁、孤寂、悲秋、伤感之情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音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声声凄厉,句句揪心,怪不得历代词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此词为千古绝调!
后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听录音后,齐声朗读,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2、补充注释:
⑴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
guān①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②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⑵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
shā①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à①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⑶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
3、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展开全文阅读
“暗淡”、“轻黄”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扩展)“暗淡轻黄体性柔”,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第一句,是对桂花的描写,但这个描写其实蕴含着词人对桂花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就是全词议论的中心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什么,它同时也揭示桂花怎样的处境?
(明确: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桂花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花色,但却有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它当时的处境就是,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疏远。)
2、第二句中“浅”“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自是”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明确:这两个词原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用如动词了,意思分别是“与……比深浅”,“和……论轻重”。“自是”是一个到装的动宾结构,基本意思是,“肯定自己”或“认为自己是对的”。)
3、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从修辞上说,词句前两个分句的“妒”“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从表现手法上看,三个分句“梅”与“菊”与“桂”形成对比映衬的关系,所以它用了衬托的手法。)
4、第四句,写对屈原的抱怨,实质上是突出什么?这句和词的上片哪句形成呼应关系?强调了一种什么现状?
(明确:屈原是词人非常崇敬的诗人,所以这句表面上好像词人在抱怨屈原把那么多花草写进了自己作品,唯独没有收录桂花,似乎指责他太没有感情和思想,其实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桂花内质很美却外貌不扬的特点,和上片“情疏迹远第一流”呼应,强调了桂花那种不被世人关注的冷寂的处境。)
5、“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用来拟人、对比的手法。
梅花,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6、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首咏桂词,以往的咏物词都以咏物抒情为主,而这首词却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别开生面,主要通过层层议论来展现。
①“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②“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提示: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有内在美,而那些徒有“浅碧深红”艳丽外表的花,没有内在美,不能称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还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六、总结:
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词人通过对桂花的吟咏,由衷地表达了对桂花的无比赞美和崇敬。通过塑造了这一形象,让人了解到隐居君子高尚的德行情操,实际上也是词人隐退生活中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反映,也展现了李清照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赏析: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展开余文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后齐声朗读,体会这首词的感情。
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壁: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
⑷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⑸次第:转眼。
⑹中州:古代中国有九州,河南地处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⑺闺门:这里指代妇女们。
⑻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⑼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帽子。
⑽捻金雪柳: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雪柳:用素娟白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⑾簇带:首饰插戴得很多,宋代俗语。济楚:整齐漂亮。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⑿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⒀怕见:懒得。
⒁不如向,帘儿底下:在
3、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而今何以竟然“谢他酒朋诗侣”?
上阕“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写夕阳骄艳,晚云瑰丽。但是,我在哪里?漂泊异乡。
“染柳烟浓”,写春景。“吹梅笛怨”,使人陡生离情别绪,显得越加晦暗,这是情寓于景。
“春意知几许”,不知临安的春色到底有几分,说明李清照对春光已兴味索然,态度冷淡。“元宵佳节”,天气是和暖宜人的,她却产生了“岂无风雨”的疑虑,是受过无边苦难的折磨和种种不幸刺激的人所特有的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有前面三层铺叙的三个原因:傍晚晴好,怀念亲人;春色晦暗,态度冷漠;天气和暖,但疑风雨。其中“人在何处”是根本原因,春色晦暗、疑虑风雨是次要的原因。可以想见,元宵节日,日暮之时,不仅引人思念亲人,也使人产生怀念故国家乡之情。这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自然引起作者对“中州盛日”元夕的回忆,引发了下阕。
4、找出并且背诵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提示:
往昔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偏重三五”,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真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诗人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人们的欢快心情。
“如今憔悴,风鬟鬓霜,怕见夜间出去。”饱经风霜后的诗人对现实产生了感伤之情,对未来命运又非常忧虑。
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5、探究:1这首词以什么为写作对象?
(明确:以元宵佳节情况为描写对象)
2 词的上片前三句,从语气看,它们的都是什么句?从表达方式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都是疑问句;其共同特点是,前两个分句叙述描写,后一个分句议论抒情。)
3上片最后一句写朋友相邀那么朋友为什么来邀?词作主人公拒绝的婉言应该怎么说?其真实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朋友也许看到词作主人公整天郁闷想让节日的气氛冲淡她心中的不快;而词作主人公拒绝朋友会说,现在看起来天气不错,但谁能保证等下不会刮风下雨呢?其实她真正的理由就是忧国伤家,自己在流落他乡的境况中根本高兴不起来。)
4下片前两句写年轻时在元宵佳节中欢乐情景,这与上下有关描写形成什么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句与相邀句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与上句写眼前的人在他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补充说明那些酒朋诗友的关系渊源。)
5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6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如今在异地他乡和先前在故乡的元宵佳节的情况对比,还有自己容貌心境的对比,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与他人的乐不思蜀的对比)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一)分析上片
1、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话将它展现出来。
示例: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显得愈发浓密,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好一派诗意盎然的春晚图。
总结:在上片中,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元夕傍晚的美好景象,这一良辰美景,也就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繁华的景象。
2、李清照面对这样的乐景,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了,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从词中找出能够反应诗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明确:没有。①“人在何处?”:这里的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②“次第岂无风雨?”:这句意承“人在何处”, 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但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③“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此人内心被其他情绪所缠绕,因此身逢佳节,却无心赏玩。当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时,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3、提问:《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二)鉴赏下片
1、朗读下片,思考:词的下片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提问: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那么,在“中州盛日”所过的元宵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词中写了诗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2、作者极力回忆了早年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她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
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最后几句反应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这几句话是写词人的心理。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 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4、“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5、“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展开余文
(1)《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2)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
(3)诗歌特色:
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寻常平易之语与精丽锤练之语交错融合,感染力极强。
五、总结:
这是一首慢词,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从作品所写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主旨)
词中通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补注: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附:教学反思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李清照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