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100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 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 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 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 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 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 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的红字注音。

旸(yang2)谷一撮(cuo1)灰浸(jin4)泡妲(heng2)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倘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倘若”、“假使”。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二、导入语:

自古至今,无数哲人贤达咏叹太阳、讴歌月亮,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诗篇。本文作者巴金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不变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人生慨叹。在《日》中,作者以“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来寄托自己的追求;面对寒夜如镜的凉月,想起了那偷吃了灵药而飞奔到月宫的嫦娥,又是另外一种别样的心情。我们今天学习这篇短文,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1、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2、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交代本文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ei4)甘。四川成都人。生于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里,少年和青年时代就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他自称是“五、四”的产儿。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是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其作品观点鲜明,革命立场坚定。其处女作是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灭亡》,始用笔名巴金。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圆》和随笔集《龙、虎、狗》等。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展开全文阅读
四、进一步阅读课文

(一)品读短文《日》

1、学生朗读《日》后。思考: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思路进行展开的?应该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日》这篇散文诗只有250余字,却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它象火一样的燃烧,炙烤着我们的心灵。

开头两自然段,先是赞美飞蛾,因为赞美它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烧死;接着怀念夸父,歌颂它为追赶太阳而渴死畅谷。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巴金歌颂的是追求光明和热量的执着,歌颂的是为了得到光和热而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夸父”的形象描述,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体现。

3、4两自然段,是对追求光明和热量的这种献身精神的正面议论,点明了生命的宝贵。还指出了追求光明和热量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更好的生存空间,所以追求光明和热量就应该不怕牺牲。这里饱含着革命的价值观、生死观,言简意赅,启人深醒。

第5自然段,又进一步明确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自己愿化作飞蛾,追求光明和热量,飞向太阳,失去自我,粉身碎骨,在所不辞。这是庄严的宣言,力量宏伟,震撼人心。

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是热情洋溢感情、感豪情奔放的思想,《日》就凝聚着炽烈的激情。作者歌颂的是为了追求光明而不顾一切的伟大精神,流露出了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发光、发热而直至烧成灰烬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它蕴含哲理,热情奔放,堪称字挟风雷、声撼金石的艺术佳作。

(二)指导《月》的学习

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月》。

提醒学生自由朗读《月》,面对全文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出问题:课文里月亮带给作者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来体现的?文章所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这样的意境能使我们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句子?

学生自行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月》带给作者最直接的感觉是“寒冷”。

直接的描写句子如: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这里,“月”给人的是阴寒、冰冷,令人寒战,不同于太阳给人类的热情和温暖。

鼓励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句,进行归类。

1、写月的形态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影响人的感情的——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由月展开想像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先生创作于解放前散文诗。它蕴涵着作者忧郁而又渴望光、热的思想感情。

《日》表现了热情奔放的激情,在那个“没有光、没有热”,只有“黑暗、阴冷的世界”里,“我愿做人飞蛾,飞向灼热的太阳”,宁愿献出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突出了寒冷孤寂的生活,作者歌颂嫦娥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一切,是为了改变“月”这个毫无生气的星球。嫦娥是作者理想和精神的象征。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渴求和信念。

五、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讲“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小组比赛。

六、课后作业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
下一篇:《变色龙》教案(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