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402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现代散文宣读:王英琦《看社戏》(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自主研习,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

2.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的心理。 

4.掌握散文选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 “社戏”是什么?

  《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社”就是土地之神。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叫做“社日”。

  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

2.字音积累:

  寒碜   穷村陋闾    熏炙    蹊跷    恁小

  聒噪   锣鼓弦钹    不囿    小觑    咂摸

  愀然   蓦地        兀然    蔫蔫    倜傥  

二、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发生在什么时间?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

  5.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出来。

  6.理清思路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上述问题。

  1.岗河村。

  2.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3.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6.文章按时间顺序可分成三部分。

 Ⅰ(1-13)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爱好。(戏)

 Ⅱ(14-37)次日看戏的情况。(人)

 Ⅲ(38-40)第三天晚上给青衣少妇送药和衣服。(理)

四、师生共同探究: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

五、学生再度阅读课文,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1.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2.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3.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鲁迅《社戏》与王英琦《看社戏》。

   1. 两篇文章都没有按题目所示写戏。

    鲁迅在《社戏》中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因为《社戏》主要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真诚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王英琦的《看社戏》写作重点并不在看戏上,而是戏外的东西。《看社戏》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同情。

    2. 两篇文章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戏》结尾:“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豆”是“感情豆”,“戏”也是“感情戏”!平桥村虽然极偏僻,但却是“我的乐土”;这里有我的朋友,有幽雅的风景,淳朴的乡民,难忘的生活;这里少喧嚣,少尔虞我诈,少物欲横流。难怪孟浩然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难怪陶渊明会挂冠归田园,“悠然见南山”了。

《看社戏》的结尾: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作者“看到并记住了”艺人们艰苦的生活,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看到并记住了”大众真正的文化渴求与淳朴的审美趣味。

七、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贾        暗忖       不囿      俸禄     寒碜   

     穷村陋闾     蹊跷        恁小   聒噪     锣鼓弦钹 

      愀然        蓦地        兀然       倜傥     熏炙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B. 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


展开全文阅读
    C. 好在我此虑纯属杞人忧天。那武丑无论怎生地翻?哪怕是来个“燕展翅”、“顺风旗”的绝活儿?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

     D. 我在心里好一番思量,却仍是估不透它究竟是“大刀”——王怀女哪,还是“大刀王”——怀女?

3. 以“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4.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5.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

6.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C  (A. 贾(gǔ);B. 忖(cǔn);D俸(fèng))

2. D  (A. “越剧、沪剧、淮剧”(都受“上海”修饰)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  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B. 要弄清楚标点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号与引文末句号连用时,如果完整引录别人的原话,那么引文末尾的句号放在引号内;如果所引的内容只是作为作者行文中的句子成分,那么引文末的句号不能放在引号内。C问号应为逗号。)

3.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而且体现在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或用“更”来表示强调,但决不能否定一个方面而肯定另一个方面)

4.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

5.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6.一是历史悠久,是“四大梆子”之一,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二是它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它能“兼收并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后者是最为主要的,这说明最具有民间性,最能迎合观众,让观众接受的剧种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泰州市苏陈中学 刘红梅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现代散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巧借东风化春雨——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
下一篇:比较启发激发思维(粤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