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289  
标签:教学论文
诗歌答题模式(苏教版)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1】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示例2】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答题示例3】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答题示例4】《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展开全文阅读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题示例2】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答题示例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答题示例4】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展开余文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__的特色。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答题示例3】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答题示例2】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第1题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2.想画面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200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部分第一题问: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思路分析:上片集中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描写了这样一番景象: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参考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步骤一)。作者写这句不是为惜春伤怀(步骤二)。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步骤三)

  3.悟感情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展开余文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2)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发情感的。(4)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5)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2006年浙江卷古诗文鉴赏部分第二题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思路分析: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步骤一)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步骤二)

  4.辨技巧

  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部分第二题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思路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步骤二)(步骤三)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第1题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2.想画面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200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部分第一题问: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思路分析:上片集中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描写了这样一番景象: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参考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步骤一)。作者写这句不是为惜春伤怀(步骤二)。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步骤三)

  3.悟感情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2)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发情感的。(4)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5)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2006年浙江卷古诗文鉴赏部分第二题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思路分析: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步骤一)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步骤二)

  4.辨技巧

  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部分第二题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思路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步骤二)(步骤三)

 
标签:教学论文 诗歌答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8年中考名著阅读题分析与对策(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下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