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42  
标签:教学论文
吟诗学史,因史悟诗(鲁教版)
 吟诗学史,因史悟诗

 “文史相通”是学人共识。诗歌作为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与历史相应相和;诗歌作为诗人的创作成果,是诗人情感经历的结晶,与历史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诗人作为自己时代的亲历者、见证人,无可避免使自己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烙上时代兴荣衰哀的印记;另一方面,历史的巨浪狂澜也必然会打湿诗人的心灵。诗人无法选择时代,更无法逃避时代。语文课上学诗歌、探背景,离不开历史;历史课上引资料、证史实,又常常引用诗歌。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证历史,考历史也成了一种趋势。

吟诗学史,在诗歌的赏析中认识历史。

有诗以来,古人以诗歌反映社会现实、民俗民情,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兴观群怨,感慨万千。读《诗经•君子于役》可见战争影响下的民生;吟《离骚》体察屈原的忧国忧民;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展现初唐的清新气象;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抒发爱国诗人的赤子情怀。将古典诗歌引入历史教学,诗歌的资料性和艺术美必定会使历史的课堂教学多些生动真切,多些情感韵味。

首先,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自《诗经》至今,“史诗”之作举不胜举。这些诗歌以生动鲜明的内容补充了教材的基本史实,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篇首引用杜甫《忆昔》中的几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几句诗点明盛世出现的时间:开元;时代的特点:全盛;全盛的具体表现:繁荣富庶(公私仓廪俱丰实)、天下太平(九州道路无豺虎)。学生背会这几句诗,也就基本掌握了盛唐历史的情况。

而在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随堂检测》(吉林教育出版社)第七课“知识巩固与运用”第9题也引用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设计了四个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他生活在什么时代?⑵他的代表作是什么?⑶后人把他称为什么?⑷他的作品的特点是什么?两句诗以强烈的对比反差,揭露了一种令人震撼的黑暗社会现实。一方面是歌舞升平,脑满肠肥;一方面却是求助无门,冻死路边。学生以这两句诗为材料去认识杜甫,恐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常识的记忆,更有深深的感动与敬佩荡入肺腑。

还有李白的《古风》:“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也是帮助学生了解秦始皇事迹的好材料。

在历史中考题中以诗歌为材料来考察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这几年也屡见不鲜:

湖南省衡阳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唐代诗人皮日休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赞颂的是我国古代哪项伟大工程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河南省2006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卷:

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到:“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这些试题都把诗歌与历史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新颖、活泼,且诗句中的情感对学生也是很好的陶冶。

其次,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

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了解了这些,学生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会有更全面的认识。而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更以略带夸张的比喻,形象勾画出官仓鼠的肥大,以“见人开仓亦不走”的反常细节描写表现其肆无忌惮。后两句的强烈对比和有力反问,撼人心魄,发人深思。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激人义愤,健儿百姓的苦难生活令人同情,晚唐社会的黑暗历历如在目前。如此王朝,焉得不亡?

其三,诗歌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古典诗歌形象生动、音韵流畅、情感充沛、含蓄感人,具有其它艺术作品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历史演变的规律。读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人精神振奋,壮志满怀,为曹操的雄才大略、豪迈乐观所折服;读岳飞的《满江红》,声情激越,气势磅礴,使学生心魂激荡,爱国之情勃然而起。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仅以形象而夸张的语言揭示了历史沧桑巨变的规律,更以“兴”、“亡”的强烈对比和“百姓苦”的反复重叠,表现出极大的反差,激发学生去探索“百姓苦”的原因。这种探索正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

因史悟诗,深刻体会诗歌的内涵及情感。

诗歌是形象的、优美的、含蓄的。诗人常常以引用典故、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不了解典故由来,不掌握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等相关历史知识,准确理解一首诗歌是很困难的。例如,杜甫《蜀相》的后两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繁”出自典故“三顾茅庐”,代表诸葛亮出山定三分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赞颂诸葛亮先事先帝,再事后主的忠贞;“出师未捷身先死”则表现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憾病逝。三句诗形象简明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迹。如果说这三句诗所述内容家喻户晓,学生理解并不困难,那么最后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感内涵的体会则离不开创作背景的剖析。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当时国家破败,民不聊生,“城春草木深”、“园庐但蒿藜”,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唐肃宗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杜甫在政治上满怀失意,心情苦闷。当他看到丞相祠堂,想到诸葛亮忠心事主,“两朝开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百感交集,泪流满襟。显然,这“英雄泪”就是作者泪,而“长使”二字更是涵盖了诸葛亮以来无数壮志难酬的英雄人物。作者盼望以身济国,像诸葛亮;而无奈流落,有志难酬,也类似于诸葛亮的出师未捷。睹物思人,怀古鉴今,羡、怨、感、愤,焉得不泪流满襟?这首诗是赞诸葛亮,也是抒发作者的忧国情怀。对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为国忧,为国喜,渴望事君报国的殷殷情怀更使后之英雄泪满襟。学生了解了这些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辛酸经历,肯定会对诗歌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在思想情操的陶冶方面也会受益匪浅。


展开全文阅读
文史相通,“诗”史交融,使语文、历史的课堂教学情趣兼备,相得益彰。而在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吟诗学史,因史悟诗,在优美的诗歌旋律中陶冶学生情感,启迪学生心智,使他们能鉴古今,知美丑,辨善恶,明荣辱,应当具有特别的价值。

 
标签:教学论文 吟诗学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作文的行文思路靓文示例——读“感悟”(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