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80
标签:
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人教版)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 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
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 “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展开全文阅读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标签:
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考试低分作文的类别及对策
下一篇: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