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432  
标签: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选修)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特定空间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当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束缚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表现为“三缺”:①缺自习环节。无视学生原认知水平,学滞后于教;②缺讨论环节。无视学生认知规律,未学先导;③缺发现环节。无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学中无创见。在教学方法上揽得太多,统得太死,不重视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培养。表现为“四包”:①滥用电教媒体,替代学生的理解、思维过程;②以部分优生的回答代替其余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③以成人的语言思维形式代替学生的语言思维形式;④以教师的教路代替学生的学路。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改仅仅在一个环节、一个点上小敲小打,已难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必须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一些优化的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为课堂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架设一座座桥梁。为此,我们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了“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上课习惯以讲为主变成以导为主,把学生上课习惯以听为主变成以自己学习探索为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浅谈。 

1、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导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千方百计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见的做法有:①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提前要求学生事先进行校园生物调查、社区生物种类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带到课堂进行交流、展示、讨论,教师再引导总结而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目的。这样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从而激起“我要学”的认知内趋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③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时,就可结合学生养花的经历,让学生展开讨论,要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使花越种越好,从而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④用本学科里尚待研究、解决的科学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基因图谱绘制完成,这一划时代的成果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生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器官的克隆技术的展望;人们目前攻克癌症研究的新进展;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等等,使学生能够领略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引起学生更广泛的求知欲。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等息息相关。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实际努力挖掘贴近人的生活的学生迫切求知而又现实有用的兴趣因素,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精心设问,诱导发散思维——导思 

   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其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去发展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其在看起来没有的地方发现问题,也就是“与无思处更多思”。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情境,如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等,将不同的对象或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异同,突出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探索: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上运动是快还是慢?为什么?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用手轻轻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你根据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分,蚯蚓的反应一样吗?你从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手电照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又如何?分析前3种现象,归纳结论。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又如: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动力、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等原理后,围绕“人工制造养料”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远洋客轮上的人,吃到新鲜的蔬菜?有的学生设想:可以仿造叶绿体的结构摸拟光合作用必要条件建造“光合作用工厂”;有的学生说: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甲板上栽培作物;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因子移到人体内,人体内有了叶绿体,人只要喝点水、晒太阳,不吃饭就可以维持生命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下,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培养了学生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拓宽思路,培养认知规律——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根据布卢姆先生的理论:“学生小组定期会面,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是最有效的,它能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益处,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考虑怎样帮助其他成员掌握某种概念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 但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既不能过于简单,避免出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情况,也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多,使学生茫然不解,不知所措。估计经学生动脑思考,就能解答为宜。2、讨论的形式可采用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等,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常有自愧不如上等生的想法,因而发言总有顾虑,不像上等生那样充满信心,所以应优先让他们发言并加以鼓励,打消他们怕错的思想顾虑,动员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才能取得大面积的丰收。3、关于讨论时间,可根据讨论内容可长可短,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教师才给于指点、启发或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例如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就可让学生具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②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③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破坏?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展开全文阅读
4、授以技能,培养能力——导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由此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几个因素中,智商和努力程度固然重要,但学习策略尤为重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就有其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教方法、讲思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中,贯穿思维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常贯穿于形象、体验、经验探究法中: 

(1)识图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进行学习、记忆。如植物各器官的结构图,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各器官各部分对应的名称进行形象记忆。 

(2)对比法。指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便于记忆。例如,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动物学中五类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人体结构中各系统间的比较等。 

(3)理论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过根毛吸水原理和蒸腾作用后,了解移栽幼苗应注意的问题;学过一些生理知识后,了解为什么睡觉不宜蒙着被子,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等。 

(4)迁移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后,分析西瓜、西瓜皮、西瓜子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 

(5)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和原理。如学习植物体各器官后引导学生归纳植物体是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习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后归纳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等等。 

(6)类比法。引导学生善于对相关类别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和特点,例如植物体各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动物各器官、各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进行类比,可以看出生物体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从低等向高等发展的主向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发展方向进行类比,分析生物进化的发展方向。 

(7)实物观察法。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提供实物,如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动物的标本及内脏器官,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进行野外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情况。 

5. 重视知识与智能的转化——导馈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仅仅是掌握它、驾驭它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掌握熟练,应用自如,就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还有,一个新知识的出现,它就不可能避免地要于原有知识产生错综复杂的交叉,例如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相互的因果关系、依存关系问题等等。怎样使这些知识有条理的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里,在应用时随时都可迅速而准确的取得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通过设计一些短小精悍且富有启发性、典型性、代表性、创造性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迁移重组,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可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从而对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补偿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重难点,练习形式灵活多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呼吸运动”时,要求学生双手按住自己的胸部进行实验,首先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胸脯在一上一下。”;“对,这一上一下就是人体的呼吸运动。”;“这一上一下是如何产生呢?”,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运动系统来观察胸部演示实验,并完成下表。(预先制定好利用小黑板出示) 

平静呼吸时各部位变化的情况 

部位过程肋间外肌和膈肌肋骨和胸骨膈顶胸廓容积肺内气压肺 

吸气(主动) 

呼气(被动) 

 7. 了解学情,及时点拨——因势利导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而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很重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如在探索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回答:植物复杂,动物简单(受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的影响,学生误认为动物都很简单)。这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评价是错误的,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发问:植物为什么复杂?动物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植物复杂动物简单。从而归纳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之一的结论。但并不能说明动物就比植物简单。 

8、拓展视野与能力——导用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且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好场所,使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可起到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亦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还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一步开阔眼界,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结合种子萌发教学,通过播种菜豆、玉米等学生易于收集的种子,并具体观察和记录其萌发过程,进行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然后归纳出菜豆、玉米等种子的萌发规律,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种子的结构及其萌发过程的生物学知识。还可同时播种大米、炒熟的稻谷和正常的稻谷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火的。接着对菜豆、玉米幼苗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施用不同量的氮、磷、钾肥料对营养生长和开花时间的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对分组的玉米,各选择几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观察子粒的饱满情况。这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管理、记录、分析等过程中,不仅巩固、加深和拓展了生物学知识,获得新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高了技能,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知识本位转变创新本位,使沉睡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这升华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力。这才是教育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主动应答,也是教育价值的最高体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的教育要靠创新的教师来实践。因此,我们生物教师要抓住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的生物人才,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探求空间,引导和促进健康全面的发展。 

 
标签: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人教版选修)
下一篇:记叙文写作之动作分解法(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