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836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复习要点(阅读理解部分)(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初三语文复习要点提示(阅读理解部分)
(新生中学 张洪建)
一, 阅读理解的途径。
1, 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观点、价值观、审美态度、感情倾向等文章的主旨。
2, 学会在文章中寻找有效的信息。有效的信息是指有助于理解或解决问题的文本依据。
3, 阅读问题的答案途径:
A, 从原文中找原句来回答。
B, 依据原文中的信息,自己组织语言回答,注意言简意赅。
C, 依据语文课上或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来回答问题。
D, 依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对人生的看法、感情态度等来回答问题。(主要指开放性的试题)。
4,阅读理解步骤:阅读文本——确定文体——思考文本写作内容——阅读题目——寻找有效信息——审题(抓住关键词、题目的要求、答案隐含的条件、答案的格式与要求、答案的来源)——答题(关键词的出现、语言的组织、答案的步骤)——复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准确——完成答题。
二, 阅读中几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夹叙夹义。
2, 写作手法(即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想象、联想、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由点到面、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赋、比、兴、衬托、烘托--------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粘连、双关、反语、顶真、回环、反复、通感、引用----------
4, 描写手法: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5, 描写的角度: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俯视、仰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6,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举例子
7, 议论方法: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即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引用论证-------
8, 体裁分类:(1)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2)从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 提示:注意其他的体裁称呼。
提示:以上8点只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其他的知识点要注意把握。
三, 语文阅读经常出现的3种文体,要点提示。
(一)记叙文(含小说、散文阅读)
1,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 线索:(1)文中的事物或人。(2)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一句话。(3)主人公的感情或态度的变化。(4)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人物要注意把握性格、地位(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塑造的意义(次要人物有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线索人物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主要人物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5, 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开端之前有序幕,结局之后有尾声。(高潮就是文章中最精彩、感动、有趣的部分)
6,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渲染气氛、铺垫故事情节、介绍民族风情的作用;社会环境有揭示故事背景的作用。
7, 句子的作用:(1)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第一句、结尾一句、中间)、(作用:记叙文中有概括全文或全段的作用;议论文中有揭示论点的作用;说明文中有揭示说明对象或中心的作用。)(2)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首尾照应的作用。(4)总领全文的作用。(5)揭示全文主题的作用。(6)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8, 记叙文中的议论成分作用:(1)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内容上有点明或深化主题的作用。(3)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作用。
9, 记叙文中的说明成分作用:能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特征。
10, 段落层次的划分:(1)注意找一个标准。(2)注意段落的结构。(3)注意段落的叙述顺序。
11, 段落的结构一般有:(1)总……分 (2)总……分……总 (3)分……总 (4)并列 (5)递进 等等。
12, 归纳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意思。(1)注意言简意赅。(2)注意去次求主。(3)注意字数的规定。(4)注意抓住关键词。(5)注意平时训练总结经验和规律。
13,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1)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主题、感情、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2)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处境。(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置想一想。(4)注意反语和双关等修辞。(5)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总结规律。
14, 语言特点。(1)生动、形象、精练、含蓄、优美、质朴、准确、富有感情色彩、书面语或口语较浓、------- (2)注意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
15, 分析语句或语段的优点或特色。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分析(1)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2)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3)从读者阅读的兴趣角度进行分析。(4)从表现文章的内容的角度分析。(5)从刻画人物的性格角度进行分析。 提示:此种类型的题目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总结经验规律。
(二)议论文。
1, 论点。(1)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一般为:开头、结尾、中间、根据文意自己用语言归纳)(2)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总----分关系)(3)论点就是作者要在文中表述的观点。
2, 论据。(1)论据就是论证论点的根据。(2)论据一般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的作用是使文章的论述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道理论据的作用是论述更深刻,让读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展开全文阅读
3, 论证方法的作用。(1)摆事实(举例论证)的作用。(同上)(2)道理论证的作用。(同上)(3)对比论证的作用是通过比较辨别,使论证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4)比喻论证(喻证法)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抽象的道理形象、具体化,容易被读者接受,浅显易懂。(5)引用论证的作用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4, 议论文的结构: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递进。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生动。
6, 分析议论文的语句或语段的给你的感受。(1)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2)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3)从语句或语段表述的观点内容来分析。(4)从你自身的感受、认识分析。
7, 议论文中的记叙、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
8, 议论文中的故事、谜语等既能用来论证论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说明文。
1,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和特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在文中有几个词或一句话揭示,但也有可能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我们自己用语言概括。)
2, 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在说明的过程中确定用哪一种说明顺序一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结构,注意要合理。二是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 说明方法的作用。任何一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列数字:具有给人具体、真实的感觉,令人可信。举例说明:真实、可信,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给人新鲜的感觉,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作比较:通过比较,给读者一目了然的认识,明确了解说明的中心。分类别:能使说明的中心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让读者更明确。下定义、作诠释:让读者能从理性上认识说明的中心,更科学、深刻。列图表:能使说明的中心由抽象变得具体,易让人认识、了解说明的中心。
4, 说明文的结构。(同上)
5,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生动。(一般的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凡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等语言具有生动的特色。注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6, 分析说明文的语句或语段。(1)从说明的方法、修辞等角度分析。(2)从说明的语言特色分析。(3)从说明文的中心内容分析。(4)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总结答题的经验。
四, 古文阅读。
1, 课外的古文阅读如何读懂。(1)结合课内古文学习的知识来理解。(2)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来理解。(3)根据自己的语言语感来理解。(4)跳跃式阅读。(5)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2, 古文常考的知识点。(1)解释加点的字(实词),复习时要有意注意识记常见的和特殊的实词意义及用法。(2)通假字。(3)虚词的用法不同的选择(2题)。复习时要对常用的十几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记忆;(4)翻译题,注意要进行直译,不得意译,除非不得已。(5)课文理解题。(6)开放性的试题。
3, 古文复习注重课外材料训练的同时,要牢牢把握课内的知识复习,因为古文最后考的知识点是课内的。(复习中不要忘记高声朗读,强化记忆。)
五,古诗词赏析。
1,古诗赏析的主要题型有:①理解诗歌中名句的深刻内涵;②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或关键词(注意从修辞、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表达内容等方面赏析);③描写诗歌表现的画面;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或主题);⑤理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⑥分析诗歌的特点。等等(有时的命题要根据具体的诗歌来恰当命题,所以有时命题是千变万化的,同学们要注意适应。)
2,诗歌赏析的方法:①根据语感理解诗歌的意思;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有助于理解;③结合课内诗歌与之相关的知识理解;④注意诗歌的注释,有时可以帮助你理解;⑤联系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朝代背景来理解;⑥阅读题目,有时能提醒你理解诗歌;⑦阅读理解诗歌离不开你的想象和联想。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中语文总复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下一篇:
《台阶》教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