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25
标签:
教学论文
用好教材培养能力——2009年全国卷带给基础年级语文教学的启示(人教版必修)
用好教材 培养能力
——2009年全国卷带给基础年级语文教学的启示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杨建国 067300
(一)关于2009年全国卷(Ⅰ)的综合评价
纵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的试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基础性和稳定性。试题的数量依旧是21道题,而且题型稳固,结构与布局稳定,分值固定。基础题四道,分别是字音、成语、病句和语言连贯;社科类阅读三道,都属于信息表述题。文言文阅读四道,分别是实词、人物性格、文章内容和翻译,从难易程度上看都属于简单题,文言翻译中规中矩,突出了直译为主的原则;诗歌鉴赏考查的是“陌生中的熟悉”,属于简单中的极品,而且命题者从作者、诗歌内容以及题干设问等方面均进行了善意的提示,因而降低了鉴赏的难度;“识记名句名篇”一题,整体来看均出自名篇,出自《论语》、李白、屈原、苏轼的名篇,但颠覆了以往十几年的惯例:紧靠课内背诵只可得3分。散文阅读是雷抒雁的《彩色的荒漠》,就表现手法而言,属于那种以小见大、中心明朗的文本,阅读时没有文字障碍,也没有理解上的陷阱,四道简答题分别考查信息筛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运用板块包括三道题,一道是修改病句,一道图文信息的转换,一道仿用句式。最后一道大题是作文,属于寓意类新材料作文,和2008年北京卷的作文类似,中心突出,多极并列,只要选择青蛙或仙鹤的其中一种观点即可,想偏离题意都难,但获得高分同样很难,因为缺乏思辨性的作文一定会受冷落的,再者该题从材料到语言的提升也是有一些难度的。
(二)2009年全国卷Ⅰ带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稳定性,是2009年全国卷Ⅰ的显著特点,这恐怕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这稳定性的背后,同样蕴藏着十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五个回归”“五个创新”上。这不能不引起今后语文教学的注意。
其一,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着力回归到文本上。第1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而且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地方。针对命题着力回归文本的这一特点,日常教学中,特别是高中基础年级在组织教学时,应积极引领学生勤于积累,养成勤查字典、勤动手整理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授任何一篇文本时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认真落实常见的字形、字音,即过好字词关。具体落实的方法,可以采用①结合具体语境的语境记忆法,②据形定意法,③据形定音法,④传统的听写与默写法,⑤趣味记忆法,⑥字音字形接龙或比拼法,⑦专题强化训练法等。
其二,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在回归文本的同时着力回归生活。第2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3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命题的语言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时政热点,像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上海发展论坛;也有当前的焦点问题,像甲型流感病毒;还有文化市场的动态发展,有邻里交际与生活,有两会的专题报道和代表的发言。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除了“崇论宏议”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余的像“寻根究底”“ 春秋鼎盛”“ 明日黄花”都是平时练习时经常见到的,又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完全属于“常见、熟知、熟用”类的高频成语。就成语一题考查的类型来看,也只不过涉及到了不合语境、对象用错、搭配不当三类,也属于学生熟悉的常考错误类型。病句一题,A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B项成分残缺,缺谓语,应补充谓语“开展”;D项语序混乱,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作定语,所考查内容均是《考纲》规定的病句类型,更是考生熟悉的常考的错误类型。由此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依据文本认真、塌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外,还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语文,有意识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解决生活的语文问题。具体来说,基础年级阶段,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好课本,将课本当作语文学习的蓝本与范本,从中积极积累字词句,逐一过关课本中的成语,再围绕相关成语进行必要的拓展积累与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好语文阅读课,保证所学与生活密切接轨,积累报刊中常见、熟知、应会的成语。另外,严格依据《考纲》认真落实成语常考各种的错误类型与病句类型,培养考生的类型意识,严格训练答题速度,同时,如同识记字音与字形一样,必须讲究识记的方法,像成语趣味接龙、每天一练,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练习的时间将成语化整为零进行记忆等。
其三,语言运用板块回归并注重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能力,凸显语文的工具性。第18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人称代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人称代词是日常语言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性较强的词语,这里旨在通过代词的考查来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连贯、严密的能力。第19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这也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如今的时代是读图时代,是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们接受并正确处理信息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从前的书籍阅读。所用的命题材料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创意新颖,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其实,生活存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标,尤其是任何一件商品的商标以及各种活动的广告创意,如果考生比较留意生活的这一特点,并且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那么,这个题目就是比较容易的了。第20题,考查仿用句式,是结合“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来考查的。从所给句式的特点来看,句式简短,所传递的信息直接明了,就所给句子的内容来看,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并积极面对我们的人生。总的来说,这个板块充分体现了注重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能力的特点,很好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就启发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相结合、实用文本的学习与文学作品学习相结合。具体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文本上的语言材料,如文学作品的情境对话,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颇,那就是强调“读”和“写”而忽视“听”和“说”。但是,实际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说”是信息交流与处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听”和“说”能力的培养。
展开全文阅读
培养“听”和“说”的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中“口语交际”部分的系统内容,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忽视甚至是漠视。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文本的教学,在培养“读”和“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听”和“说”能力,诸如写前要求学生口头表述文章的思路,作现代文阅读与理解的题目前要求学生口头表述将要表达的答案等。此外,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像演讲比赛、即兴发言、辩论会、网络论坛或校园论坛等,都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而且要认真组织开展的。
其四,作文能力的考查由传统的注重创新而回归到注重“道”的考查。3+X高考之前,作文注重考查审题立意,强调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尽管有时政治色彩比较浓郁)。3+X高考实施以来,尤其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大胆鼓励考生进行文体创新、内容创新,因而话题作文成了初高中各种考试首选的作文考查形式,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一味强调文体的创新而忽视文章的立意,文体的“四不像”现象尤为严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遗憾地发现很多基础年级的老师过于强调话题作文,而完全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的简单记叙文、简单议论文还没有写好,高一年级的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还没有写好就主张什么文体解放,大力提倡话题作文。2006年全国卷Ⅰ率先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高考命题中第一次出现了新材料作文,有人称之为后话题作文。也就是从那时起,全国卷始终把对考生思维能力——审题立意能力的考查作为重中之重;尽管在所给的评分标准里取消了内容项一等“切合题意”与二等“符合题意”之间的差别,依然继续坚持分项入等记分的评分原则,旨在避免因审题立意失误而导致作文不及格现象的发生。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在继续坚持新材料作文基础上,保持了四年的稳定性,同时又回归到2006年的寓言类新材料作文的道路上。我们认为,这一回归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寓言是人类初始阶段智慧的结晶与创新,也是当代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一回归又是意料之外的事,因为2006年全国卷考过寓言类材料作文,2008年北京卷也考过类似作文。认真审视这一回归,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注重对思维能力,即审题立意能力的考查,是内容项的重中之重。这就启发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时,必须重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比如利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每次作文前合作、探究、交流所给材料的立意角度。
②积极主动与政治学科进行整合,大胆引进辨证思想,如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等,并努力自觉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
③积极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时政问题,从生活中提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以确保“文章合为时而著”,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④平时作文训练时,应加强审题立意速度的训练,并且不断地优化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确保立意准确、深刻;
⑤利用课前10分钟训练的机会,将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系统化、序列化;
其五,文言文阅读命题由从前的注重课内常见实词的考查回归到重句意的理解。多年来,文言文阅读命题一直注重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比如即使考查某几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利用课内所学的120个重点实词中的几个来考查新语境中这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但是,2009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命题,回归到传统的注重字词句的理解,而不是仅仅限于《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我们认为这一回归是符合文言阅读教学实际的,也最能凸显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实际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仅仅依靠这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是不能准确理解一般文言文的,即便是浅近文言文。这就启发我们:
①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夯实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逐一过关,认真落实。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那种机械地识记,如脱离具体语境去记忆某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上下文、对话情境等理解,力争记忆住典型的例句,而不是某个实词的静态意义和用法。
②充分利用文本夯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120个常见实词,比如结合具体语境全面理解和把握重点实词的义项;要特别关注语文《读本》的使用,将与课文相对应的《读本》上的文章纳入课外阅读或课内阅读计划,以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达到迁移、巩固、提升的目的。
③拓展阅读面,加大文言阅读量,在具体的语境中锻炼、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④利用专题训练的形式夯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
⑤像现代文阅读一样,文言文阅读训练也要坚持序列性,如利用课前10分钟练习的形式常抓不懈。
“五个创新”体现在:
一.字音的考查,有所突破。“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而是有所突破,考查了音译词、少数民族的词语,如B项的“吐蕃”,C项的“梵文”。这就启示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主动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接轨,严格落实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还启发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勤查字典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等。
二.文言实词的考查,侧重具体语境的理解,实现了创新。以往考查的实词,往往是成组出现,即考生迁移已经掌握的具体义项来理解新语境中词语的意义。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应该着力训练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尤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孤立地理解词语的静态意义。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古汉语的教学而忽视文本的文学性,注重字词的理解而忽视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深层把握,这就导致第一卷上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文意的理解与综合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得分律很低。
三.文学作品的鉴赏,有所创新。从命题材料上来讲,2009年全国卷Ⅰ突破了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大家的“陌生”作品垄断的局面,而选择了当代著名作家的“熟悉”作品。这一突破,召示着在今后文学作品命题选材时注重文质兼美而淡化时代名流的倾向将会成为主流。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变化,而不是猜题押题。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严格依据《考纲》所规定的能力点进行扎实的训练,如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样的考查其实并不陌生,高一《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关于月下荷塘和荷塘上月色的描写,其实都有着十分深刻的用意的,再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关于“小屋”的描写,鲁迅小说《祝福》开篇处关于鲁镇隆重祝福氛围的描写等。由此可见,认真利用好教材,将教材当作样本、蓝本、范本,努力处理好教与学、学与考的关系,按照《考纲》规定的知识点与能力点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训练,才是科学备考的正确方向。
四.社科类文章阅读与理解有所创新。使用2009年全国卷Ⅰ的考生,普遍反映该大题比较难,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敲定答案。其实,就所设题目来看,三个小题中第5题重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6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7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目中规合矩,不超纲不离本。事实上,从阅读难度上看,选文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阅读难度,很多考生读不懂。可见,在今后的社科文阅读训练中,应该兼顾基础性和有一定阅读难度的文本,尤其是适当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社科类文本进行阅读训练,以使考生适应高考命题难度的变化。就教材来讲,那些比较难的文本一定不能简单地处理,更不能大胆地舍弃,而应该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复习备考时,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具体学情设计题组训练,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借口学生基础差而放弃对高考命题难度的正视与面对。
五.作为语言运用实验田的第六大题,只有19题具有创新意味。2009年全国卷Ⅰ在语言运用板块,尽管微乎其微,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视,而是要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创新训练。具体做法应该是:首先帮助考生树立类型(题型)意识,力争穷尽体现语言运用创新的所有题型。然后,依据题型严格训练,总结方法,强化练习。
标签:
教学论文
用好教材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团圆媳妇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学校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