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8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临门一脚(一)(粤教版高三)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考试心态调节状况是软件。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一、心态策略 

高考是紧张、激烈的脑力劳动,需要考生全身心投入,且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每分钟都能积极思维。考试开始前,考生应像运动员竞赛前先做准备活动一样,摒弃与高考无关的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可能在考场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适当热身,提前进入“角色”。考试中要克服六种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这种烦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 “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心态。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二、时间安排策略  

  走进考场,大多数考生都会紧张的,这时要注意平衡心绪,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然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 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20分钟左右;9—23题7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3-5分钟时间检查一遍。  

三、答题策略 

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  

第Ⅰ卷(共24分)

语   音

 (一)命题趋势:

1.所考及的汉字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且经常误读的字,古代汉语中的异读字、使用频率不高的生僻字以及方言字等,一般不考。

    2.《普通话审音表》中的字占重要席位。

    3.形旁相同的字是考查热点。

    4.题支设计干扰有效,试题难度适中,考生作答区分度明显。

    5.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多音字的读音。

    6.近五年考及的字一般不重复考查。

 (二)命题形式:

 1.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2.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

 3.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

 4.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三)答错原因:

    1.形近误读。如“床笫”的“笫”(zĭ)误读为“dì”等。

    2.音近误渎。如“绮丽”的“绮”误读为“qí”等。

 3.多音字误读。如“自怨自艾”的“艾”(yì)误读为“ài”。

 4.习惯误读。如“畸形”的“畸”(jī)误读为“qí”。

 (请翻阅曾经做过的训练题)

(四)答题技巧:

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展开全文阅读
B、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词  语(熟语)

(一)命题特点:

 1.着重考查常用熟语的使用。

 2.着重考查对常用熟语的含义的理解。具体为:

 一考感情色彩。如:无所不为、半斤八两、趋之若骛、处心积虑

 一考适用对象。如: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汗牛充栋、洗心革面

 二考望文生义。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望其项背、文不加点、危言危行、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下里巴人

 四考双重含义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稳扎稳打:稳当而有把握地打击敌人。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五考近义混用

 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六考语义重复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如: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七考自相矛盾。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起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八考功能混乱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3.语例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高考熟语题所选用的语例多来自现实,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另外注意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二)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病   句

(一)考查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辨析方法

    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主干枝叶梳理法。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例如: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照伪劣产品。(“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三)修改

如果在语言表达题中出现直接修改病句的题目,则要注意四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成分多余的)、调(语序不当的)、换(用词不妥当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解决了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四)答题技巧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是否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 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记号来提示自己。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 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连  贯

(一)命题预测

如果考连贯衔接,题型无非是三种:

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己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

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于,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

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


展开余文
可以将“简明、得体”知识融入题中;设题时会考虑到句式、对象、情景、音韵乃至风格等东西。当然,“语料”可以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说明性的。

(二)答题技巧

做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l、一致性 

   “一致性”指句群表意时要做到陈述对象,句式、语气、叙述顺序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表意的连贯性。

    (1)对象一致

    一个句群在表达完整的意思时,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把握了这点,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2)条理一致

    一个句群表意时通常按时间、空间、事理逻辑三种顺序,来组织安排内容,其中逻辑顺序指原因、结果、现象、本质、轻重、深浅、表里、远近等。句子连贯要求叙述条理保持一致。

    (3)语气一致。

    句子表意时指代内容与关联词的衔接和呼应要一致,肯定语气,否定语气,委婉语气,激烈语气,书面语与口头语等要一致。

    (4)句式一致。

    2、连贯性。

连贯性指句子间上下贯通一气,内容相互照应,衔接。

此外,还需注意时空转换、层次转换以及关联词、代词等语言标志。

(三)连贯题型及解题要领:

A排序:

⑴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

⑵抓思路,①记叙文,以时、空为序。②议论文,观点句在前,材料句(思想句于前,行为句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③说明文,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循时、空或逻辑关系。

⑶抓标志,①暗示性词语(提示层次结构)。②关键词语。③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相同句式。④音节的和谐变化。

B选句衔接:要语气粘连,话题一致,语脉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

C修改不连贯语句: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渡、照应。

例: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徙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产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其解。  ④少读而不求其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答案:②③⑤

    这个句子谈的是读书多与少的关系,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胜过多而不求其解。为了保持上下文贯通一气,内容必须要前后照应,这一照应体现在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要做好“句子的衔接”这道题,往往不能机械地理解上面所述的原则。根据题目的难易综合分析以上几个方面的要点,结合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地解题。

    解答“衔接”题规律;

①前后句式要一致。

②前后文意要照应。

③陈述对象要一致。

④前后色彩要一致。

⑤前后情景要和谐。

⑥语意条理要清晰。

⑦前后音韵要和谐。

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 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据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很有可能考三国两汉时期的文章。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紧抓课本,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会灵活迁移教材知识到考查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上,这是高考文言文知识的复习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掌握课本的前提下,考生在考场上还应注意答题的技巧:必须先读懂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意思,再认真审题,研读题干且调整答题的顺序。因此建议考生做题时不妨按以下步骤进行答题:

第一步从分析归纳题入手。近几年高考在设分析归纳题时,往往设定四个选项(三正一错),四个选项基本上概括了选段的内容,给我们整体把握选段的大意提供了方便。答题时,可把分析归纳题的选项在阅读材料中一一找到相应的原句,看是否与原文一致,若不一致,就是错误的答案。综观2007年18份高考试卷,命题者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词义:干扰项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例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就容易了。

二、夸大其词: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作为干扰。例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例全国卷I第1 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即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故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四、颠倒事实。例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原文“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山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儿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五、无中生有:干扰顼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以混淆视听。例江西卷第12题8项(选文为《催科》):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欲”是“想要”、“打算”,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无据。

六、偷梁换柱: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例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是“辞多类非而是,多类足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浙江卷第14题8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选项综合运用两种或以上设误法。

    第二步再答筛选信息题。此题一般给出至少六条信息,排列编为四组,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看清题干的要求,以免误答。最好采用排除法。

第三步完成文言知识题。此题主要是对文言实词含义,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考查。关于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往往设定四个选项,每一选项有两个句子,其中的一句是教材中学过的选句,所以给我们的答题提供了一些方便。对于文言实词的题要首先搜索教材上的用法,看是否与教材的意思一致,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给出的文言材料里看其意思。完成此类题,可先把你知道的那一项答案选出来,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要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第四步做文言断句题。做文言断句题首先找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例:发语词“夫”“盖”“且夫”“若夫”“嗟夫”等;时间词“是时”“既而”“俄而”“乃今”“有顷”“昔者”等;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等;疑问词“何”“孰”“安”“胡”“奚”“焉”等。双音虚词“何以”“得无”“大抵”“是故”“然则”等。 

2.句中标志词语。例:助词“之”,连词“而”,介词“于”,对话标志词“曰”“云”“言”“道”“谓”“语”“对”“白”等,它们主要在句子的中间位置。



展开余文3.句尾标志词语。主要是语气词“者”“也”“矣”“哉”“乎”“耶(邪)”“焉”“耳”“欤”“而已”等。

第五步最后完成文言翻译题。翻译可按以下步骤:①.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按单音词译成双音词的方法对译出来。②再将难于翻译的字词找出来,这些往往是得分点的字词。对这些不懂的字词首先搜索教材上学过的意思。例:“婴”,常用的意思足“婴儿”,《陈情表》里的意思是“缠绕”。这样与教材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了。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教材上的意思,可将这些难懂的词语放在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它的意思。③最后梳理答案,把字词的意思连贯起来,译成通顺流畅前后协调的语句。(还要注意我们交代的涉及到的那几种可能)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注意一下时间!)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千万不要在答卷上圈点作标记。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9江苏满分作文快递•记叙文之五(苏教版高三)
下一篇:高三语文临门一脚(二)(粤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