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466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挖掘身边宝藏让联想开启写作之门---《赤壁赋》文学常识拓展课
教学设想:
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精选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大师名家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阅读鉴赏时,学生觉得震撼、惊叹、感动;可写作时,学生却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提及的多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雷锋、李白、陶渊明等老生常谈的人物。这种写作现状令人遗憾,也让我们深思:阅读与写作之间何以有如此难以逾越的鸿沟?
实际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合理利用,写作的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在与文学形象、作家本人“零距离接触”之后,巡一巡自己的心田,想想我们是否触摸到了他们的温度?我们是否若有所思、心潮起伏?我们是否拥有了一个更博大绚丽的天空?
本课为《赤壁赋》文学常识的拓展课,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最佳素材,利用好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教学中首先由学生“无话可说”的现状引发学生思考“怎么办”,然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学案》思考素材怎么进入自己的文章,最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积累:积累课本素材,学习怎么样让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活”起来,进入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感悟,努力尝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除畏难心理,解决写作的“源泉”问题,努力做到“言之有物”。
教学重点:
培养“挖掘身边宝藏”的意识,丰富写作内容。
课后学生分类整理课本素材。
教学难点:
感悟与运用素材。
用好、用活素材,避免落入俗套。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讲授)与学生练习结合
教具使用: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讲授,第二课时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上语文课,大家最发愁什么?
幻灯片展示分析
1、挖掘身边宝藏
让联想开启写作之门
2、辽阔的天空、广袤的大地、巍峨的高山、汤汤的河流;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生生不息的鸟兽虫鱼;五彩缤纷的朝霞暮霭、冲动的春酷热的夏萧瑟的秋冷清的冬;霏霏细雨、纷纷白雪、飒飒西风、莹莹银霜;
3、生养我们的父母,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诲人不倦的 老师,团结友爱的同学,甘苦与共的朋友,路上踽踽独行瘦骨嶙峋的老人,邻家摇摇晃晃牙牙学语的小孩;
4、一幅色彩明丽的画,一首旋律美妙的歌,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堂回味无穷的课;一盏熠熠闪亮的灯,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一个生了锈的文具盒,一件洗得发白留有补丁的衣服,一个断了齿的失去了光彩的发卡…
5、这种种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与变迁,让我们喜悦、兴奋、激动、感激、热爱、憧憬、赞赏、留恋、怀念、得意、振作、奋发,也让我们烦恼、委屈、悲伤、愤怒、忧郁、害怕、反对、厌恶、痛恨、沮丧、失落、迷惘、颓唐…
6、让我们好好回忆一朵花的芬芳,一个人的背影、一次由衷的微笑,一次伤心的哭泣…让我们为它们作传,让生活中只要是我们有兴趣的我们关注的我们难以忘记的打动过或者打动着我们的一切都通过联想,记录在纸上,进入我们的文章,让它们“活”起来。
7、用心品味,生活本来有滋有味
8、用心联想,素材本来多姿多彩
9、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脑袋,缺少思考,缺少联想!
10、挖掘身边宝藏
1、自然2、社会3、家庭
4、学校5、自我
让联想与感悟开启写作之门
11、其实,除了以上五类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仓库,就在我们身边,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我们往往忽视它。
12、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课本,认识作家,学习作品,但是大家学过就“过”了-----心中不留任何痕迹,但我毕竟“学过”。学以致用,“学”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用”起来了,“学”才有价值。
13、许多时候,我们以为学习课文就是为了识记一些文学常识,其实不是这样的!
14、素材怎么样就进入作文了呢?
15、
1、了解作家经历
把握作家思想
2、吃透作品内涵
体悟文章情感
3、熟记名句名篇
化用创设意境
16、有了以上准备,就需要发挥想象与联想,与话题结合,充实自己的文章。
17、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18、联想,是指因某人某事而想到与之相关、相似和相反的人与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想象的初级形式。
19、1) 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这种相似,可以是形似,如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刘白羽《长江三峡》中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这种联想多形成比喻;可以是神似,如茅盾《白杨礼赞》中“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种联想多形成象征;也可以是质的相似,如秦牧《土地》中由重耳接受土块联想到古代皇帝封疆的仪式,这种联想多形成类比。
20、2) 接近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这种接近,可以是时间,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思亲,与“佳节”这个时间相关; 可以是空间,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怀古,与“故垒西边”这个空间相关;可以是其它事物,如崔护《题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怀旧,除与“今日”这个”时间、“此门中”这个空间相关外,还与“桃花”这个景物相关。
展开全文阅读
21、3) 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写“迁客骚人”见乐景生乐,见哀景生哀的“览物之情”时,并没有顺势议论环境对人感情的影响作用,而是逆向展开联想:“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通过对比联想,文章绝路逢生,并把读者一下子引向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崭新的思想境界。这种联想主要是借助对比作反衬,以收到突出主旨的作用。又如朱自清在《绿》中由梅雨潭的绿想到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用对比联想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
22、4)因果联想。这种联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如峻青《秋色赋》中由苹果葡萄的大丰收联想到“没有浩荡的春风,又哪会有这满野的秋色和大好收成?”作者通过因果联想,讴歌了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的政策。又如秦牧《土地》由“土地”今天的胜利想到“土地”斗争的历史,这是由果想到因;又由“土地”今天的建设想到“土地”未来的前景,这是由因想到果。诗歌中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由“小楼一夜听春雨”联想到“深巷明朝买杏花”,这种联想,多富有哲理性。
23、满分作文示例(略)
三、板书设计
1、人生发展图示
2、内容结构(略)
四、练习
以“1234567”为话题,结合课本素材,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
附录
(一)走近苏轼
前言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一、 旷世奇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故又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
二、苏轼名句(部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三、苏轼轶闻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
(二)走进苏轼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展开余文
……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
(三)走出苏轼
6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上的名人数不胜数。但是所有的中国文人,无论在苏东坡之前的,还是在苏东坡之后,其一旦和苏东坡比肩而立,都会黯然失色。这几乎已成定论乃至恒论。尤其是在谈到东坡的儒道通合思想时,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和实践更是为人称道不已。在今天,在余秋雨写了《苏东坡突围》之后,东坡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几乎有完美的意思了。D{K4
但是这完美本身就让我疑心,因为我是个否认完美的人。而且还认为:完美一旦形成,其本身就立即转化为否定完美的基点。0x 4(
可叹的是苏东坡正是这样。他的完美的儒道通合,正是他的缺陷所在。O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的“达”字和“穷”字的含义。这里的“达”和“穷”是指仕途上的两种情况。简言之,“达”就是仕途顺利,“穷”就是仕途不顺利。x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官本位的苏东坡:能做官最好,那么可以为天下人做点好事,如修修苏堤;不能做官也行,那我就把生活重点放在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去,如吟吟风月。我并不认为官本位有什么不好,我也不反对人们有想去做官的念头。应该说,做了官而还能像苏东坡那样的也算是不错了。可是,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qee
当然,在无奈的层面上,我们无法不原谅苏东坡;但是在逃跑的层面上,我们又不能不对苏东坡有所指责。试问一个听任别人摆布的人能有多少骨气可言?试问一个命运和真理紧密结合却自觉放弃了捍卫真理的人还有什么人格可说?g-^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这样的人在《左传》上有。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他们存在的伟大意义,可惜的是人们功利的眼光使他们偏离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有支撑力的脊梁。q30WFj
而这些人是最不该忘记的。我可以举很少的例子,因为大部分的例子我们是看不到的,统治者不会在史书中记载那些让他们难堪的人和事。-0
在《左传》中,我偶然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他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大史氏兄弟三人和南史氏。他们出现在《左传•崔杼弑齐庄公》中,是作为“崔杼弑齐庄公”这一事件的附加性内容出现在文章中的。请让我把原文恭录如下:大史氏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氏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9pXz
这真是一曲保卫历史真实的义无反顾的壮歌!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人面前下跪,后来的历史家们应该在这样的男人面前羞愧而死!y
据我所知,在中国历史上,在话语权力的争斗中,这是以精神战胜强力的唯一一例,虽然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虽然是同行,左丘明对这些人的事迹记载并不多,也许在当时这可能是“史官们都会这样做的”一件平常事。但是,在今天,在没有了这种能够为真理或者为真实挺身而出之精神的时代,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从人格力量的高度认识一下这几句话,那么,这几句也就足以使这几位无名史官光耀千古了,并且将千百年来所有的苟活者都照得无地自容,将所有的逃跑者都照得无处遁形。在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为齐国的大史氏和南史氏高唱赞美歌。遗憾的是中国历史的真实此后就被强有力的统治者一手遮住了,愚民们只能看到统治者从手指缝里露出来的需要你看的经过改造的那一点点所谓的“历史”。2
第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就是秦始皇,也许是要消灭自己不清白的出生史,统一天下后他首先就想到焚书,焚书时首先焚毁的就是史书。历史从此不再是历史,而是“统治者的嘴”了。ai
差一点改变这种情况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司马迁,他一边吃着皇粮,记录着职责范围内的时事,一边却花费更多的精力写着他自己和他死去的父亲两个人的《太史公书》,并打算“藏之名山”。但是,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最初愿望,一方面因为后来他的所作所为被发现,“私史”于是变为“公史”;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因为受到不公正的“腐刑”而扭曲和狰狞了自己的眼睛: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总之,他把加害他的刘彻在《今上本纪》中写成了一个迷信狂,而开国的刘邦受到株连,成了一名无赖。在这次扭曲和变形中,得到最大实惠的是项羽,从一个杀人能手直接演化成了一个旷世英雄。*TB^P
于是,司马迁的真实表达理想也就得不到完全的实现。其实考查历史也可以说,司马迁没有说谎,他只是凭自己的感情有爱有恨地也是大刀阔斧地对历史进行了选择,在《今上本纪》中,他只讲刘彻如何像个超级笨蛋一样被方士们骗来骗去,而不记载那些真正对历史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决策,而这种决策汉武帝刘彻并不少。这样,汉武帝就成了唯一一个在自己统治的朝代所写成的自己的传记中没有丰功伟绩的皇帝。于是,有意无意地,司马迁为后来的人们在假造历史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选择:我不窜改历史,但是我可以选择历史。其实选择后的“历史”已经不是历史了!于是,历史就在“选择”中变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捉摸了。G
这一切,就是因为少了大史氏和南史氏的“迂”和“直”以及“死”,而多了 “圆”和“曲”以及“活”。由此可见,对苏轼而言,对“圆、曲、活”而言,可以说苏轼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然而,在苏轼这里,他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z
好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真理面前不维护,在邪恶面前不抗争。这只能对坏蛋有利,使好人受屈。KD)G
至此,中国人不但没有了支撑作为人应有的直立的脊梁,而且在瘫软中又吸上了精神鸦片。这种病态,只有在人性有所恢复的时代人们才能觉察;只有在能够直立的人们看来才是清晰的。但是这已经是几千年后的事情了。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在人性慢慢地被发现的今天,我们才终于听到王朔在痛苦地大叫“我是流氓,我怕谁!”他的这句名言很快地就成为批评他自己的最好的子弹,没有人看到他这句话背后的辛酸和痛苦:在中国,难道真的只有流氓——这种失掉了人性的流氓才能顶天立地,而正常人只能够萎缩苟活吗?Ah
看到人们批评王朔的话,我就想,王朔怕是正在吟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坏’,谁解其中味?”而且是边吟边潸然泪下,而且是泪珠子滚落如雨,而且是泄如江河。我呢,应该陪王朔作通天彻地的一长号、一大恸。@&
我还想,如果大众还不能习惯于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历史和生活,那么叫嚷着“创新”字眼的人就不可能理解创新的意义!如果大众能够习惯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历史和生活,就会有更多的人理解江泽民主席所提的“与时俱进”的深刻性。 !inz X
以上所言,多多少少对苏轼有些不恭,但是就事实而言,我别无他途,也别无他话。M$2>g
人生有一种痛苦,是你不得不批评你所敬重的人;人生有一种幸福,是你有能力批评你所敬重的人,因为对他来说是一种发展,对你来说是一种超越。B{"z%
有时我想,能够看到苏轼的消极影响,应该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走出苏轼,未必不是人生的幸事!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挖掘身边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谈《蜀道难》的主题
下一篇:
生命像花期一样短暂(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