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402  
标签:教学论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规范化答题
一:主旨

      1、常见的题型: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的主旨。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⑤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总之,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主旨是什么?

      (2)如何表达主旨的?

      例一:(2006年全国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阳光的香味》)

      参考答案: 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地都市里退化;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例二:(2006年江西卷)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秋光里的黄金树》)

      参考答案:本文首先从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例三:(2007年辽宁卷)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不是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通过艺术地揭示了“炉、火”给人带来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答题点拨

      (1)、标题法。要读懂文题。文题是眼睛,往往起到核心作用和线索作用。

      (2)、开篇法。文章的首段中心句,常常是文章的中心。

      (3)、结尾法。注意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卒章显志。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表达主旨的语句,用来概括中心常常有效。

      (4)、拎出关键句法。利用作者在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关键文字,来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5)、留心情感变化。有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有时感情出现波澜。有时就是以感情为线索。

      3.主旨的表述方法: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主题。

      例一: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9题:

      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答: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达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例二: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6分)

      答:本文通过对瑞士露卡诺湖的美景和人民精神面貌的描写,表达了人为了自由,就会有无限的智慧和勇气,国家和民族就会巍然屹立这一主题。

      ①提出瑞士凭什么立国之本的思考;②扣住“山光”与“花色”,描写露卡诺湖的湖光山色和人民生活的自由幸福;③表达对瑞士立国之本的思考,提出本文的主旨;④结尾渲染夜晚的宁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思考:如何回答“主旨如何逐层体现的”这类问题?

      明确:答题要有层次性,往往用首先、其次、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来连接;或用序号来连接。①;②;③;④。

      例三:(2006年江西卷)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秋光里的黄金树》)

      参考答案:本文首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结构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其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句段的作用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2.布局谋篇



展开全文阅读      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

      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点拨:对于“....有什么好处(作用)”这类问题,要尽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采分点。

      例一:(2007年山东卷)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 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叶延滨《灯火的温情》)

      参考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例二:(2007年宁夏、海南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林冲见差拨》)

      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例三:(2007年江西卷)“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例四、(2007年江苏卷)“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例五、(2007年福建卷)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例六、(2007年四川卷)

      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答题点拨

      结构类题目,先要找准句子所处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看看其具体作用,答题时,不能只用套话,要具体答出内容。如承上启下,就要具体说明承上内容和启下内容。

      三:修辞

      1、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2、明确不同修辞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

      ①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拟人

      ②结构类(强调整齐):对偶、排比、反复

      ③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④强化类(突出特征):夸张、借代

      ⑤内容类(丰富含蓄):引用、双关

      例一:(06年江西卷)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秋光里的黄金树》)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从形状、色彩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

      答题点拨:回答“表达效果”这类问题,最好从“修辞自身的效果”与“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答题

      例二:(07年天津卷)请欣赏“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拨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雪野里的精灵》)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例三: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出一块标示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出,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一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刘醒龙《桃花鱼》)


展开余文
      参考答案:(1)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偶等。(答对三种得2分)(2)好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柘林湖的旷远、静谧,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母的高雅的生存环境的赞美。(每点1分。)

      例四:(2007年浙江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蔡家园《泰山之思》)

      参考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不仅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而且使语句有韵律美。

      常见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修辞效果+作者情感。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巩固练习

      1、请指出下列画线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古镇苏州》)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条比喻成古书,形象地写出了石条的古老,又暗示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06安徽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参考答案:这里用了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3.(2007年全国卷I)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胡杨林的顽强意志,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突破之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作品用来塑造形象、表现主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鉴赏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等。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从高考试卷的考题来看,考查描写方式最多,因此我们就突破描写这一点。

      (1)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写场所;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⑥以景衬人。

      (2)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衬托,除了分为正衬、反衬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人衬人 ②以物衬物 ③以景衬情 ④以动衬静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实写指眼前的、现实的;虚写指过去的、想像的、未来的、梦幻的):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5)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体现一种情感。

      例一:(2006年安徽卷)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参考答案:

      (1)特征:秀美,宁静。

      (2)运用用衬托手法,/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反衬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例二:(2007年四川卷)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参考答案: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静”衬“动”,用平静的湖水反衬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答题点拨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原则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先指出技巧名目,然后回归文本,指出技巧的具体内容,再写出其效果,效果要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是技巧效果,二是感情效果。

      答题模式:技巧名目+技巧内容+表达效果

      突破之五:语言

      1、文学类文本中语言的不同风格。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不同风格是指平实、质朴、华丽、自然、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辛辣、愤激等带有作者本人明显的特征的语言风格。

      2、文学作品中个性化语言。这是考查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主要有对话、独白。作品中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透过它,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如: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

      3、语词、句式上的特点。长短句、整句散句等,一是富有变化,二是语言整齐美。另外叠音词的韵律美,拟声词的形象生动性等。

      4、修辞手法


展开余文
      例一:(2006年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结合以下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①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②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参考答案: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如这样的一些句子:“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高高矮矮的‘书笋’”“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

      例二:这篇文章语言极具特色,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地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绝唱》)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叠词和比喻的手法,使这句话既描绘出了荷花鲜活的美,又具有韵谐美。(2)作者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荷花的自信和孤高。

      答题点拨

      常用的步骤:先说特点+具体内容叙述+作用。

      文学类文本规范化答题总结:

      1、主旨类题目: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主题;如果问“如何表现主旨”,要注意分点回答。

      2、结构类题目:先要找准句子所处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看看其具体作用,答题时,不能只用套话,要具体答出内容。如承上启下,就要具体说明承上内容和启下内容。 对于“....有什么好处(作用)”这类问题,要尽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3、修辞类题目: 修辞手法+叙述内容+效果(情感)

      4、表达技巧类题目:先指出技巧名目,然后回归文本,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分析性的叙述,最后写出其效果,效果要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是内容情感上,二是形式技巧上。

      5、语言特点类题目::先说特点,再结合文本引用具体内容作为例证,最后指出其作用。

      
标签:教学论文 文学类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议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下一篇:充分运用多种展现策略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