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78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读懂文句,理解文意。

②培养诵读能力,赏析景物描写。

③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从中理解王维文章“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情况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封古代的书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    过:过错        

B.足下方温经    方:正

C.猥不敢相烦    猥:鄙,谦称 

D.与山僧饭讫而去  饭:吃饭,名作动

答案:A(过:过访,游览)

2、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线的词: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清新脱俗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天机:天性。古今词义不同 ,与“天机不可泄漏”不同)

注:视学生翻译情况必要时讲解翻译的原则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注意:此环节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感悟灵活引导)

附上学生可能读懂的内容: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终南山的景色,邀请他的好友裴迪到山中跟他一起游玩。

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作者独往山中¬

第二段:冬夜赏景,想念朋友

第三段:盼望来年与朋友赏春景

3、句式是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抒情议论,多用散句。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理解王维“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1、学生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些语句?请你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此项同样要根据学生喜欢的内容和感悟的情况灵活处理,但应尽量引导学生鉴赏王维笔下的辋川冬夜美景图和辋川春日美景图,必要时还应作朗读指导和范读,学生描述时要求其他同学闭眼感受)

(一)冬景图: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1)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做到入情入境,脑中有图,脑子里要想像这一幅辋川冬夜美景图,读出诗的节奏感)

(2)分析:

看到:月、水    山、火

听到:犬吠  舂米声、钟声

写法:以动衬静、明暗结合

景物特点:宁静、柔美  

由此表达作者的感情:平静、闲适、孤寂

(3)赏析:蓝田山的冬夜图,融月色、水光、林火、村庄、犬吠、疏钟为一体,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宁静、柔美,在平静、闲适之中又透出一份孤寂,它就好像一幅活动着的山水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4)描述: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映照着城郭。月光下,轻风拂过,辋水微波荡漾,月光也随波荡漾。远望,山上的灯火,透过树林明灭可见。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狗的叫声,吠声如豹,时断时续的舂米声与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夹杂在一起,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二)春景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朗读指导:读出一种期待,一种盼望,一种喜悦,比冬景图轻快一些

(2)分析:

景的特点:生机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悦、悠闲

(3)赏析: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辋川春日美景图,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清新自然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让我们感觉到满眼春色,春光无限。仿佛读着读着,春天就已经到来了。它同样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喜悦、悠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喜悦,这种悠闲。

(4)描述:春天的蓝田山,草木都吐出了嫩绿的新芽,芳草碧碧,山色青青,水中的鱼儿轻轻地跃出水面,白鸥展开双翅飞呀飞。早晨,珠露闪亮在草丛里,在麦苗上,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野鸡在麦田里欢快地啼叫着。好一派生机生勃勃的景象!

(三)学生再读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去体会)

教师引导语:

这么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它就好像一幅活动着的彩色画面一样。

其实,王维写的这些景象都是很平常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可是他却能描绘得那么美,可以说,在写景方面,王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那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感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表现出他的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写作背景:王维富于文学才华。可是他怀才不遇,一贬再贬,对时局感到失望,沮丧,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来当他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后,更是唯以禅诵为事。据说他:“退朝之后”总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就说,这时候作者无意于官场,所以他能做到心无杂念,心无他物,这时候他能做到的就是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了。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王维的人生观,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王维的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豁达的一面——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能从容面对一切苦难。但是,王维的这种寄情山水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意味?不过我们读书如果也能有这种心无杂念的境界那就不错。一心只读我们的圣贤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希望我们的同学也做到这样——专心学习,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四)引导学生从两段写景的文字中感受王维作品的风格——文中有诗,文中有画: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教师引导语:这两段文字不仅写得优美动人,我们还感受到了什么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

教师再作引导:王维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大大的画家,所以他的诗文能够跟他的画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苏轼就曾经说过——“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高一的时候我们读过他的——《山居秋瞑》就是一个例子。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给我们朗诵出来?

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山居秋瞑》的诗中的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这首诗,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居秋暝图,描绘出一幅山村秋天黄昏的图景。在这首诗里,作者用热闹的字面创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寓静于动,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这就是诗中有画。

师:那么王维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封信中的两处写景的文字,又是怎样表现这种特色的?(让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就好像一幅山水画一样美;春景图,作者用欢快流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明快的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得如画如诗。让人看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些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所以我们说王维的这篇文章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质疑问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请提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操作)

说明: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提出教师应提出来引导学生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的写景?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1)吸引朋友来看。

(2)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

(3)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本人上这节课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A:老师,我想知道,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可以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作为一封书信,作者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什么呢?

生(齐声):吸引他的朋友。

师:对,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邀请朋友来山中游玩,既然这样,他就得告诉他的朋友,这里多美,多好玩,不然这山中还有什么吸引力哦。

师:打个比方,假如某一天你想要邀请你有朋友一起去哪里玩,诸如来我们学校,那你会怎么说?你就一定得讲出我们学校吸引人的地方,对吧?那你会怎么说呢?

生B:我们学校非常大!

生C:我们学校很漂亮!

师:没错!我们学校是全揭阳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学校,我们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是绝对的优美,操场的一角就能容纳三万人看中华情(地震来的时候我们绝对不用担心呵)。

生D:听说我们学校有“普师八景”,我们这“八景”简直可以跟“潮州八景”相媲美!

师:哪八景呵?

生D:第一景叫“逍遥河”,就是通往教师食堂的那条小河;第二景是“逍遥河”上的那条小桥“剑桥”,所以,“逍遥河”也称“剑桥”,那桥,是用“诗”砌成的呵,据说,只要你打桥上经过,便会诗情大发如康桥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你会恨不得做康河里边的一条水草啦。第三景便是逍遥河后面那条虽然很小,却也很可爱的无忧沟,“无忧沟”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可想而知……

师:呵,真的好美!难怪老师我在这里教了这么多年书,一直舍不得离开。看来你对我们学校很有感情呵,我希望其他同学也爱我们的学校。同学们,如果你是我们这位同学的朋友,听他这么说,你会来吗?

生(齐声):会!

师:所以,如果你要邀请你的朋友来,你就一定得告诉你的朋友说我们这里多好多好多好……

所以呢,作者写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

生(齐声):吸引他的朋友来看。

生E:老师,我觉得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还体现了他们深挚的友情。

师:说得好!这封信既是用来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同时也是叙述朋友情谊。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感情比较好的,王维会想到他这一个伴来共享这一份美丽吗?同学们,平时,你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你最有感情的人,你的知己。

师: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F:老师,我还觉得,作者是为了表现他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因为他这时候已经无意官场,所以他能放下心中的杂念,寄情山水。所以他就会把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活情趣。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声):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师:太对了!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师:所以,作者在信中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是为了——请看投影——

……

五、师生探讨,深化延伸:

说明:下面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有提出来的可略去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教师引导语: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感情的,在文章中作者用一个词概括了这两段景物特点,可以说,这个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这个词就是——深趣。

教师小结:这两个字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当然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像这样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就叫做文章的——文眼

“深趣”这两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这封信你会应邀出游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会,会为他的情所打动,为他所描绘的景所吸引。

3、王维为何那么迫切地邀约裴迪同游,请略述“独享”与“与人分享”的差异。

下面摘录部分教师引导语:

作者是希望把他的快乐跟他的朋友共同分分享,从哪里看出来——“此时独坐……临清流也”、“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独乐乐不若与人乐,快乐是需要有人跟你分享的,痛苦也得有个人帮你分担。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朋友,需要一个知已。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里面说: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让别人跟你共同分享你的快乐,你也会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那么同学们,希望你们也从明天起,不,从今天起,我们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面朝朋友, 春暖花开

五、归纳总结:

1、回顾: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回答)

写什么:他独游终南山,通过对终南山景色的描绘,邀请他的好友裴迪明年春天同游。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怎样写:通过对蓝田山冬景和春景的描绘来吸引裴迪,借景传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为什么要这样写:吸引他的朋友

2、用书信写作的好处。

这篇文章是用书信的形式写的,用书信形式写,因为是面对面,用第二人称,更容易写出真情感,更容易用情去打动读者。所以,我们写文章(包括考场作文)有时候也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

六、齐读全文,查漏补缺: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七、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黄州快哉亭记》

附:板书设计见多媒体投影,板书框架如下:

一、默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些语句?请你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冬景图: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看到:月、水    山、火

听到:犬吠  舂米声、钟声

写法:以动衬静、明暗结合

景物特点:宁静、柔美  

由此表达作者的感情:平静、闲适、孤寂

春景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景的特点:生机盎然、清新自然

作者感情:喜悦、悠闲

文中有画,文中有诗:写景的语言意境深远如诗,所绘的景色形象鲜明如画。

三、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请提出来。

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的写景?

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

1、吸引朋友来看。

2、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体现深挚友情。

3、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探讨:

1、文眼:“深趣”

2、如果你是裴迪,看了这封信你会应邀出游吗?为什么

3、王维为何那么迫切地邀约裴迪同游,请略述“独享”与“与人分享”的差异。

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山中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网站完全恢复,这几天因系统升级而给大家带来诸多不便,瑞文深表歉意.
下一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