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37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高二选修)
《春秋笔法》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介绍:
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史学知识简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
随着史学的发展,史书的体裁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二、导入:
长勺之仗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左传中有了《曹刿论战》(初语教材)文字。
再看《春秋》中的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看来这个赵盾是个阴谋家了。事情究竟如何呢,请看《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
三、文化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2)释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四、文本研读:
1)通读全文,找出难读字音并进行标注。
课件展示。
2)齐读。
3)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翻译见课件。
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这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
展开全文阅读
齐读感悟。
4)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5)课文第三、四段:
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
6)课文第五段:
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
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
《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所谓“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另一方面, 特别是《春秋》中的记载,模糊了事情的真相,会给后人造成误解,《左传》写董狐之记载,于礼合,于事乖,还是有些问题的。
五、总结拓展:
1)主旨: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
2)拓展问题: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能做到体贴下情。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3)自主阅读《直书》和课后的阅读指南,掌握春秋笔法。
4)字词归纳及译文:
(1)文言基础知识
A.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 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B.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 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动。
饮赵盾酒 饮:给……喝。使动用法。
提弥明死之 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
C.宾语前置句
莫之继也 那么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其我之谓矣 大概是说得我吧。
D、重点字词
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堂。)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没有人接着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③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⑤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患:以……为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⑥公嗾夫獒焉
展开余文
(嗾: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⑦斗且出
(且,连词,一边……一边。)
⑧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⑨赵盾弑其君
(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晋灵公不君》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孟子见梁惠王》(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