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19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病句修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1.句子划分的要诀
句子成分划分口诀:
主谓宾 定状补,一般成分弄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
动词涉及人或物,涉及成分叫宾语。
修饰限制算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标志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
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
2.划分的符号
用“‖”划分主语和谓语。
用“~”标出宾语。
用“( )”标出定语
用“[ ]”标出状语。
用“< >”标出补语。
如果要求进一步分析用作一个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时,可以在主语
下面划“=”,谓语下面划“─”。 “‖”划在句前,表示非主谓句,其结构
关系的名称,可以在‖上注明。
3、划分方法
一次划分:先用“‖”界分出主语和谓语,如果有宾语,也要划出。然后,
再找出主、谓、宾的中心语,用“•”标示出来。
例如: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二次划分:到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语前划定语,到谓语的中心语前或句首划状语,
再到谓语中心语后划补语。例如:(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4、复杂单句要进行分析时,需先找出主干。单句的主干是指把句中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掉以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主语(或主语的的中心语)+动词(或动词的中心语)+宾语(或宾语的中心语)。找出句子主干常常是检查病句的好方法。
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的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
单句若是由复杂的短语构成时,单句也就成了复杂的单句。 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
(一)什么是主语、谓语
在一个句子里,如果前一部分指明所要陈述的对象是“什么人”或“什么事”,那么,表明这人或事物的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如果后一部分陈述前一部分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那么,表明“陈述”的词语就是谓语。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主语是受谓语陈述的,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勤俭‖是一种美德。
干部和群众‖很团结。
(二)主语的类型
1、施事主语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动者),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主动句一般就是这类句子。如:我打球。
2、受事主语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即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要涉及到主语,要落实主语头上。被动句一般就是这类句子。如:球被我打。
3、中性主语
这类主语,既不是施动者,也不是受动者,它只是谓语描写、判断、说明的对象。这类句子的谓语一般由名词、形容词以及相应的短语或主谓短语充当,还可由非动作动词“有、是、在、像、姓”等充当。如:
屋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
(三) 宾语 宾语是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支配的对象的成分。说明谓语动词所涉及支配的是“谁”“什么”等。如:
我们欢迎你。
(四)双宾语
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如“给、送、教、买、借、收、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靠动词谓语近的叫近宾(间接宾语),离动词谓语远的叫远宾语(直接宾语)。近宾指人,远宾指物。如:
我告诉你一件事。
母亲教给我许多知识。
(五)补语
1.补语是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成分。可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什么地方”之类的问题。有的补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结构助词“得”。
如:我把作文写〈完〉了
今年麦子种得〈好〉。 怎么样
2.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相同点:位置相同,都在谓后。
不同点:
1、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动词、形容词谓语的补充说明。
2、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补语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介宾短语在谓语后是补语,绝不是宾语,更不是状语。
3、宾语在谓语后不用结构助词,补语在谓语后常用“得”。助词“得”后的都是补语。
(六)、定语
定语是用在主语或宾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可以回答“什么样”
“多少”“谁”之类的问题。有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如:
(洪亮)的歌声荡漾在辽阔的海面上。
(七)状语
状语是用在谓语前对谓语进行修饰限制的成分。可以回答“怎么”“多么”
“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对谁”等问题。有的状语和中心词之
间用“地”连接。如:
战士们[勇敢]地打击敌人。怎么 情态
这个孩子[很]活泼。 多么 程度
这个制度,[明天]起执行。什么时候 时间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病句修改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琵琶行》简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