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704  
标签:备课资料
读《题帕三绝句》说语感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咫尺绞绡劳解赠,叫人焉能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它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杆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读文学作品许多时候需要靠语感,读古诗更是这样。因为登古诗之堂,入意境之室的通道是感受,是领悟,是心理经验,只是孤立地读懂每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无法透彻理解古诗的。下面仅以《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林黛玉的《题帕三绝句》为例谈两点体会。

一、语序感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言语作品,包括议论性的、说明性的文字,都是以语序为经编织而成的,古诗也不例外。但是古诗的语序更隐蔽,更不易察觉,所以需要读者有更强的语感能力。这三首绝句是写在宝玉所赠的绢帕上的。宝玉挨打,黛玉悲痛欲绝,为了安慰黛玉,宝玉以帕相赠,黛玉深感宝玉深情,在帕上题诗三首,以明心志。三首绝句的诗眼是一个“泪”字,这一点我们一眼便能看出。但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于,写哭写泪很有“章法”,也就是说,有很巧妙的语序贯穿着。这语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语内容是渐进性。主要体现在每首诗的起始句上。“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只偷潸”、“彩线难收面上珠”。从这三句诗上看出,诗歌主人公痛哭时间的渐进性和痛哭程度的渐进性。“蓄泪”是哭未开始,是山雨欲来阶段。“泪垂”是哭的开始,是泪珠涌出眼眶尚未下落,或刚刚下落尚未成线那一刻。而第二句的“抛”、“滚”、“潸”三个字显然是泪流满面,泪雨潸然了,程度当然和第一句不同。第三句用“难收”二字,写出痛哭时间之长,伤心之切,不仅是写泪多而难收,更是写欲罢而不能。二是言语形式的缝合性。作者运用了“草灰蛇线”的笔法,在每一首诗之间进行了巧妙的接榫,使三首诗缝合细密,表现出很高超的语言艺术。第一首诗里有“暗洒闲抛却为谁”句,而第二首的起句则为“抛珠滚玉只偷潸”,——两个“抛”字明接;第二首诗里有“任它点点与斑斑”句,而第三首的结句为“不识香痕渍也无”,——“斑斑”与“香渍”暗合。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题帕三绝句》有了更明晰的了解,这对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都将有很大帮助。由此可知,语序感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整篇言语作品的把握,还是对一段话的理解、构思,语序感都是语感这座大厦的筋骨;没有语序感的支撑,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是很难“成型”的。

二、知识是主体通向语感的桥梁。语感的培养并不从知识教育开始,但是,知识的丰吝却直接制约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阅读古诗更是如此。我们看看《题帕三绝句》的第三首诗是写的什么内容呢?“湘江旧迹”,“千杆竹”,“香痕渍也无”,这些词语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你不熟悉那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无论如何你是读不懂这首诗的。原来诗里暗引了二妃哭舜的故事传说:《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湖南湘江一带特产一种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点如血泪痕,相传是二妃泪水染成,又称湘妃竹。正因为诗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才使诗的语言含蓄蕴藉,才使诗的信息承载量更加丰厚,才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黛玉对宝玉的爱恋之深,有如二妃之于舜帝。但是诗作者也同时为不具备这一知识的读者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就不会有相应的语感。

在古诗文中,作者经常要化用一些典故、传说等,而这些典故、传说等经无数文人墨客一再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常识,我们要想读懂古代诗文,进而能够悟透古诗文中的意义和境界,当然需要尽量多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因为它是通向语感能力的桥梁。

 
标签:备课资料 读《题帕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诗文“红豆”意象详解
下一篇:《安塞腰鼓》教案三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