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阅读:2321  
标签:作品赏析
唐宋名词赏析(一)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精选》)

李白:菩萨蛮

张志和:渔歌子

白居易:忆江南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李煜:虞美人

李煜:浪淘沙

李煜:相见欢

李煜:乌夜啼

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渔家傲

柳永:蝶恋花

柳永:雨霖铃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

  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

  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

  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

  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

  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

  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

  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

  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

  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

  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

  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

  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

  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

  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

  《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

  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展开全文阅读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菩萨蛮①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②

                      水面上秤錘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③


展开余文
                      北斗回南面,④

                      休即未能休,⑤

                      且待三更见日头。

 【作者】

  本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

  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

  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

  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

  《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

  系。 ③参(音申)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

  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 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

  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 ⑤即:同“则”。

 【品评】

    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

  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

  贞不渝。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

  思或为此词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词中的誓言发

  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想象,因而更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

  人公是在两情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发愿于“枕前”,表

  明他们是已结连理的伉俚。而所发誓愿多达“千般”,则见出主人公发愿时为

  激情所驱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现于笔端的只不过是其中的片言 语罢了:他

  时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

  时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烂、黄河枯),时而又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

  面上秤錘浮”),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比况

  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

  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

  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点。同时,此词无意象文人词

  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

  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

                      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展开余文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

  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

  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乌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

  再度相会。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

  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

  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

  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

  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

  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

  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

  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

  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

  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

  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

  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

  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

  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

  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苏 幕 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

                       追旅思,③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作者】

  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

  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

  任,历知  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

  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

  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

  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

  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

  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

  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

  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

  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

  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

  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

  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

  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

  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

   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

  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

  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

  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

  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

  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

  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

  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

  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

  《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

  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

  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

  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

  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

  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

  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

  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

  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

  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

  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

  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蝶恋花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

                      对酒当歌,⑤

                      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

  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

  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

  《乐章集》。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

  行》。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

  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标签:作品赏析 唐宋名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姜夔《齐天乐蟋蟀》赏析
下一篇:浅谈差生作文辅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