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17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观摩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揣摩字词的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通过教学,加强学生把握关键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单元导读: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这些课文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这个大类。学习这些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汉语大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猷、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四、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注音:
涎(xián) 锱(zī) 铢(zhū) 镞(chuò) 岑(cén) 梓(zǐ) 牍(dú)
2、多音字及形似字:
恶(wù、è、ě) 藉(jiè、jí) 乘(chéng、shèng) 婵(禅让、蝉联、弹指、箪食)锱(淄博、缁衣、辎重、鲻鱼) 牍(牛犊、渎职、木椟、黩武)
3、词语:
(1)掌握下列成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深恶痛绝: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清沁肺腑:即沁人心脾,原指清新空气或花香沁入人的心脏、肺腑,使人感到非常舒服。现在形容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学问渊博,富有文才。
(2)辨析第五段的三个词语:
冷寂:冷清而寂静。多形容“物”。
寂寞:清静、孤独。多形容“人”。
岑寂:寂静。但没有冷寂的程度深。
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1)什么是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从内容来看,中心句、主旨句和诠释句是关键句。
(2)关键句的类型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3)本文的关键句有: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过渡句)(第二段)
“但是我们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过渡句)“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旨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诠释句)(第三段)
展开全文阅读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中心句)(和上句在意义上又形成一定的反复)(第五段)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主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诠释句)(第六段)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过渡句)“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诠释句)(第七段)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中心句)(最后一段)
2、明确观点,突破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
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即“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子(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子(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子(“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1—4段),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5—7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
六、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根据文中观点,比较以下语言: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请你对下面的句子也来个“咬文嚼字”: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境:(考点:扩展语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示例1: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示例1: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八、思考作业:品味课后第二题。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咬文嚼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学设计:《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