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77
标签:
教学论文
课堂学习五环节
课堂学习“五环节”
——由教《论语》十则所悟到的
洛阳市第52中学 王新照
教无定法,但教学应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现在各种课堂学习模式各具特点,“杜郎口”课堂模式似乎独领风骚,我在教读《论语》十则中对课堂学习模式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归纳总结为课堂学习“五环节”——“读”、“思”、“问”、“议”、“评”。
“读”就是要自读自学,通过自读课文有所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老夫子非常重视“学”的过程及结果,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有新感悟,新见解,真正把文章读懂、读清、读透,从中悟出文章的意趣、情趣和理趣。
“思”就是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课堂学习“思”是重要一环。“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的先贤圣人明白的道理给我们今天课堂学习模式定了一个“格”——“自省”“自思”。“学”只是表象,“思”才是本质。既要“思”己所得,又要“思”己所失;既要“思”己所知,又要“思”己所不知。
“问”既要“自问”,更要“他问”,“问”是“思”之结果,“问”是学问的发端,是智慧的源泉。课堂学习“问”是关键的一环。“问”以“读”“思”为基础,“问”又是“评”“议”的先决条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正是“问”的正确态度,“不知”就要“问’,通过“问”是“不知”转化为“知’.
“议”就是讨论,是合作学习,就“问”出来的内容摆出来,同学们共同探讨,求得新知。《论语》说过“有朋子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和自己一起探讨学问,解决了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能解决的问题,那种“乐”只有身在其中的“学子”才能体会到。可见,我们在课堂学习中“议”不仅是一个环节,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更快达到学习目标。难怪,打开《论语》我们处处能看到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议”的有趣场景。
“评”就是评价。既可自评,又可互评。学习效果如何最后要通过“评”才能得到验证,“议”是“评”的基础。自己的发言,无论是提问题还是说结论,都可以看出学习中你的主观努力程度。孔圣人把“仁”作为对学问评价的最高标准。我们今天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应该恪守评价标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学习中的一切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如何才能到达“不教”的境界,这决不是简单的一种课堂形式,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魏书生老师很好的实践了叶老的这一教育理论。我想,从《论语》十则的学习中得出的课堂学习“五环节”——“读”、“思”、“问”、“议”“评”也许可以给这个庞大的工程做一个小小的注脚,能对同行有点帮助。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
标签:
教学论文
课堂学习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中语法集(人教版选修)
下一篇:
游古夜郞遐想[人文][教师随笔](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