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282  
标签: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必修)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

陈千里

(白沙中学,广东汕尾 516622)

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象  梧桐

   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将这一传说化入诗中,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有唐一代贤相张悦。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梧桐不仅可以同凤凰或修竹构成复合意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而且还可以单独运用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诗中的孤桐槁叶尽落、扶枝枯残,但其耿直高洁的本性却倍加突现。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自况,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的凌云之志和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

二、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自古以来,凤凰就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平添了凤凰几分“捡尽寒枝不肯栖”④的高洁本性)可以说是一种祥瑞之树了,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⑤乡间人们大量种植梧桐,或点缀于庭前院后,或栽种于道路两旁以期好运常在。李白有诗句“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便是证明。由此可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意象是作者主观感觉和情意的物化,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当这些客观物像进入到诗人的脑海中,在灵感的作用下逐渐由模糊趋向于明晰并由诗人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变成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物象就变成了既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同时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生发相应的联想,近而体悟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或审美教育。正如如上所列举的意象,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⑥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终结。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会常常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以梧桐象征丧偶的说法,最早可以流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输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来文人便把这一象征意蕴继承开来,出现了许多名诗佳词。贺铸在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中写到:“重国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虽是对“其根半死半生”和“琴哀半死桐⑦”之薏的化用,但丧偶之痛何似霜后梧叶憔悴损!相似的还有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有害寂寞。”

五、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世界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古人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地传达无限离愁的落寞。这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梧桐”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展开全文阅读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人之愁

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诗歌的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入仕为政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之一。为此,他们不得不被迫与所爱之人各居一方,这样也就难免产生许多闺怨之愁。如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黄昏不期而至,梧桐收影,将近更阑,闺人自叹孤影,谁与我一起对镜“共剪西窗”以叙相思别恨呢?面对这种残酷的现状,闺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近似绝望的凄凉心境,也许还包含着对往日佳期的怀念,对行者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还有对行者迟暮不归的痛恨吧!这些复杂情感相互交织在闺人的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⑧”相似的还有“梧桐树,三更雨,夜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夜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

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月亮,不免会平添几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⑨的乡愁。月亮已把游子的乡愁撩拨得难以忍受,可是偏偏还有庭院中的疏桐孤立于朦胧月色之下,这样一来,疏桐也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乡愁意蕴。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便用缺月疏桐构成了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夜深人静,一弯残月倒挂在疏桐之上,月色朦胧,孤雁频飞。此情此景怎能不令词人激起无限乡愁呢?“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意境也颇为凄凉,乡愁也无可言说。又如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的深若翰海。

 3、孤舟一系故园心——离国之愁

在所有的愁苦中,恐怕唯有离国之愁最为沉重了吧!在离国之人的眼中,又怎能仅仅是离人、离乡之愁呢?因此,词史上便有了催人泪下的用血泪填写的袒露真性情的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在寒风瑟瑟的秋风中,词人独上西楼,看着深院中的月影疏桐,不断慨叹自己的亡国之痛。这种凄叹是词人由景而生的。在词中,词人把客观物象(缺月疏桐)与主观情意(亡国之痛)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怎能不感人至深?又如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也为梧桐叶,谁料用心结不成,翻就相思苦。”词人借闺人代言写尽复国不成的离国之痛。

以上五点,是笔者对古典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基本解读。我们知道,古典诗词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梧桐”这一意象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整首诗词里并结合其它意象,把握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具有丰富审美文化内蕴的传统意象。

 

 

备注:

①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p63

② 转引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p109)

③ 曹操《神龟虽寿》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238

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33

⑤ 转引同②

⑥ 梧桐实为雌雄同株。

⑦ 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全唐诗》卷58-42)

⑧ 李清照《声声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53

⑨  杜甫《月夜忆舍弟》

 

 
标签: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考古诗文默写名句汇编之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下一篇:山的那一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