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3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苏教版高一选修)
 《伶官传序》教案

周  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

对人生的启示。体会本文的现实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诵读指导

总体: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1、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2、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3、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

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4、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 ;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

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武皇

  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恨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还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小有过失,必寘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与甚厚。…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

“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

(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找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        庄宗:受而藏     (用兵时:)请 → 盛 → 负 → 纳

(三) 指导诵读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呢?(有没有讲?为什么?)

答:具体失天下的过程没有,在正文里在《伶官传》,“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样的具体描述?我们太简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个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啊?这里没说他“称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展开全文阅读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经报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杀掉了;(“以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顾…”)

(小结:这一段浓缩了一个历史事实,首先庄宗威风凛凛地统一天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意气非常的盛!到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风声鹤唳,特别狼狈

4、一盛一衰,不仅在语言上有强烈的“对比”,本来中间是搁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风凛凛地大败敌人,三年之后却是如此的狼狈,但却把三年时间缩在一段里面,或者说是“一夜之间”,放在前后对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间无任何过度,疾风急转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对比”是一种方法,对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结合论点进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

(用事例对比鲜明的论证出论点)

(拓展:①“项羽”:临死之前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业绩,他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个人,尤其是华容道上,被关羽放掉了,很多人说诸葛亮已经计划周详了,连关羽可能会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说“天不灭曹”)

结合我们课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灭”还是“人事”?

5、再回到“庄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亲的临终遗志,有自己接受遗托之后的励精图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铺好的温床里,“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是享受、享乐的时候了,最终导致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体的做法,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结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这就证明了本文的论点“盛衰由于人事”。 

6、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答:《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得益” → 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树林降草原(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09高考满分作文集(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