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0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苏教版高三选修)
木易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 教师范读课文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3.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4.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5.负而前驱            负:背负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所有的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展开全文阅读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提问: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3、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提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B提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5、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四、总结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一开头提出论点,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五、作业: 

1、练习第二题;     2、学案测评及大试卷相关内容;   3、预习《石钟山记》。

附:板书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背影》中的“橘”(网友来稿)
下一篇: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专项复习讲义(1)(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