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061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陈情表最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编写人  刘永生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自强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给我幸福,我不拒绝,但要我去祈求,那我不干!——高尔基《母亲》

痛苦是免不了的;可是我必须用尽我一切的力量,把自己从一种自我折磨中挽救出来;我决不能认为我的生命受到了什么人的忽视,便失去了它的价值。——泰戈尔《家庭与世界》

在激动的时候,一种盲目的自尊心蒙蔽了我们的头脑,可是当行动果实一个一个成熟的时候,我们忍受这些行动后果的力量却消失了。——泰戈尔《戈拉》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人不同的东西汇集在它的周围,显出自己鲜明的特点。——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一个不能他自己负责的人,那就是说,他害怕他自己,那说是说,他一文不值。——高尔基《福马•高尔杰耶夫》

我必须创造自己,让我自己的忧愁变得甜蜜,我把自己的痛苦化为幸福,我带着这忧愁和痛苦表现自己。——《家庭中的泰戈尔》

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承继来的酒席好吃得多。——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在我和你的海岸之间,隔着喧哗的海洋,这便是我渴望要横渡的,我这汹涌澎湃的自我——泰戈尔《流萤集》

自我的包袱,自嘲时便减轻了——泰戈尔《流萤集》

强者,活动的发酵素,生活的酵母。——《罗曼•罗兰传》

【抚摸经典】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品评】  

  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  

  全诗紧扣“残雪”。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  

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象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青春阅读】  

帐  篷  

作者:张  炜  

我从养蜂人那里得到了启示,觉得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有一段时间,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养蜂人,我就要停下来耽搁一会儿,了解我所感兴趣的一切。他们的职业在一般人看来是辛苦的,到处游转,远途运输和奔波,夜宿野外,等等。可是他们的生活听来又极具色彩,如追赶花期,如倚山背水而眠,如走遍大地。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以某种方式,真的尝试去做一个养蜂人。之所以说要以“某种方式”,那是因为身有公职,有一种固定的工作,并非可以一走了之。今天生活中的人,有几个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凭自己的一时兴起和阶段性的好恶去寻找一种日月呢?所以说变换日常生活要有章法,有途径,不得不去遵循“法度”。  

如果以挂职的方式去一个蜂场里工作,就有机会随放蜂人在大江南北流转了。但兴起而行,困难重重,尽管奔波考察了一番,结果还是没能成功。不过这期间我买了许多养蜂的专业书籍,于是得知了神奇的蜜蜂有多少本领,它们独特的习性,以及养蜂人的日常工作。还有一些花的常识,各种可供采蜜的花,它们的开放周期等知识。  

实际上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其他,而是一顶帐篷下的生活。  

它是流动的房屋,是随遇而安的家,是可以跟随肉身和灵魂一起移动的居所。它为我们遮风挡雨,还与我们一起摆脱尘土、闹市、烦琐和嘈杂。人的一生都要恐惧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生活,需要安居之乐。可是居安即要思危,牵挂繁多,忧心不已。最主要的还有,人的移居成了大问题,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愿意与否,必得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居所里呆守。  

弄一顶帐篷,这一度成了我的理想。最好是大帆布帐篷,军用品,耐风雨且又宽畅。可是它太重了,非要几个人一起抬到一个地方扎盘不可。尽管如此我还是设法搞了一个。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使用起来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首先是日常的琐屑缠住了我,使我不能安然离开,去入住可爱的居所。再就是这个居所一旦立起,就不能省却人的照料。想一想它在山上,在河畔,如果没人照管,会有怎样的麻烦。  

后来我选了一个简易的轻便帐篷。这一下好了,它可以随意收取。可是它远远比不上以前的大帐篷,显得如此飘忽、逼仄,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在大风大雨之中,它根本就靠不住。更为烦恼的是,今天的野外生活,特别是一人独处,已经是令人惧怕的一件事了。我的极少的一点生活用具,如烧水的锅和杯子之类,不止一次丢失。  

尽管如此,帐篷里的时光还是弥足珍贵。它生出了一种极为新鲜的、与四周丝丝相连的、又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这与我们已经习惯的一切是那么不同。午夜,我遥视着一天星光时,恍若进入了某种梦境。是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梦想,人一旦接通了这梦想,心底深处就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喜乐。干净利落的生活,被天籁围簇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可真是一种奢侈啊。这其实也是极为简单的生活,可就为了追求这简单,我们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展开全文阅读
一座城市留在了身后,那里有诸多所谓的责任,正等待我们去履行。现代人当然不可以一走了之。  

可是梦中的帐篷呢?它真的最终不再属于我们,或者说已经没有了失而复得的那一天?  

我无法回答。  

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2、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预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学习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一、知识串珠

1.文体介绍:文言文中的文体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两项是(    )

A  山河表里潼关路       B  出师一表真名世      C  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     D  或援誓以表心

E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F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 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3.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3.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三、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1.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其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闽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展开余文
(3)“孤苦”一词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 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3.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4. 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5.文中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6.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7.本文是任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从写作特点来看,他是凭着什么方式去劝说晋武帝的?

答:(1).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四、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2、思考讨论: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3、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4、讨论探究: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同步训练

1. 表是______,初中我们学过______的______即是。

2.判断:李密,字令伯,唐朝人,为人刚正,有文名和辩才。

3.选择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A.太子洗马(xĭ)   险衅(xìn)        B.茕茕孑立(jié)  闵凶(mĭn)

C.期功之亲(qī)    祚薄(zuò)        D.责臣逋慢(pū)  拔擢(zhuó)

4.加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

C.欲苟私情,则告诉不许(报告、诉说)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之心)

5.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A.此后又过了四年,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B.此后又过了四年,母亲改了嫁。

C.我到四岁的时候,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D.我到四岁的时候,母亲改了嫁。

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终鲜兄弟:终于没有兄弟               ②行年四岁:经历了四年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               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日笃:一天一天沉重    ⑥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⑦伏帷:伏帷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⑧死当结草:死后再算帐。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⑧   C.①④⑥⑦  D.②④⑥⑧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                D.过蒙拔擢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时校书郎吕壹*弄权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者。……荐为郎,太祖①引见喜之,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后数月,壹事发坐诛,衡大见显用。……时帝为琅邪王②在郡,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衡从其言。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聚则祸生。”衡遂不言。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汝母每恶吾治家,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当足用耳。”衡亡后,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橘也,汝父每欲积财,吾常以为患,不许。七八年来失十户客,不言所之,当是汝父有此故也。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亦当比封侯。’吾答云:‘人患无德,不患不富贵,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今无乃是耶!”子访得之。

注:①太祖:即孙权,三国吴开国皇帝。②琅邪王:即孙休,三国吴第三个帝王。

6.下列两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词义是[    ]

①莫有敢言者               ②奸短数千言

A.①没,没有   ②过错          B.①没,没有  ②坏话

C.①没有谁     ②坏话          D.①没有谁   ②过错

7.文末“子访得之”中“访”字的词义是(2分)[    ]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8.下列例句中加粗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衡数以法绳之            ②妻习氏常谏不可

③妻辄不听                ④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


展开余文
A.①       B.②④          C.③    D.②③

9.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分)[    ]

①壹事发坐诛 ②不用卿言至此

A.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B.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C.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D.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10.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2分)[    ]

A.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B.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C.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D.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11.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2分)[    ]

A.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B.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C.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D.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12.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思“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③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3.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 [    ]

A.李衡想为子孙储业,但其妻看重德行,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因而坚决反对积财,以致家境渐渐贫困。

B.虽然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自己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但他还是暗地里添置产业,默默地为子孙后代储业。

C.李衡为人有其虚伪的一面,他不像某些贪官那样公然聚敛财富,而是称引太史公言作为借口,种橘千树以添置产业。

D.尽管李衡经常说到种千树橘可以相当于封侯,但其妻却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无须为子孙添置产业。

参考答案1.封建社会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 诸葛亮《出师表》

2.× 3.B   4.B5. D 6.A7. C8.B 9.C 10.B11.B 12.B 13.D

2.C(其中②③⑧是错误的)

3.①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②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①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将我抚养。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走路,危弱孤苦,直到长大。

②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我尽节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短,乌鸦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养祖母到终。

5.A(其他三项均为任免官职的专称)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陈情表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赤壁赋最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项脊轩志最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