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833  
标签:教学论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安徽宿州) 

      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1983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5,《模糊语言新界说》)。《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王希杰先生《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那么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王先生说:“在准确和模糊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准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准确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说其模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晰,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模糊”“清晰”又都集结于模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模糊语言,则是“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色是模糊的,但那高峰低岭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晰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一般辞职书解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模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模糊语言的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模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征。 

      1、含蓄 

      如果说语言的清晰明快是一种美,那么,模糊语言的储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到一点不舒服,就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就因为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先生故用模糊语言,则显得含蓄幽默,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交际时都有一个共同心理,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恋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判决而未能结为夫妻,而命运又使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几十年的悲苦辛酸都深深埋在这三个人的心灵深处。现在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该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模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意,难道还不够精要么?表现力如此丰富的语言不也是很美么? 

      3、委婉 

      如果说刚毅果断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委婉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周总理为了适应外交礼仪,故意使用这一模糊语言,很委婉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表现了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 

      王秀竹:可是,可是,进过火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老舍《全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那个”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妓女生活。但彼此为不引起过去的伤心事,故意说得很委婉,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晰给人一种清晰美,模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固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似乎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这还是诗的语言么?显然还是模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作者笔下的春雨图是何等之美!细雨如丝,烟雨蒙蒙,真可谓“画桥雨过月模糊”!春雨象什么?牛毛?花针?细丝?都象又都不象,这似与不似之间,不就是一种模糊么?“密官地斜织着”,密到何种程度?斜的角度是多少?全没说,不也是很模糊的么?但它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戴洪迎——宿州市高滩中学) 

      朱德安——宿州市蒿沟中学)  

      
标签:教学论文 模糊语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略谈《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的音乐美
下一篇:隐式设问的特点及修辞作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