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646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课题 新闻两则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
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体会中
国的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重 点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主题。把握新闻特点,了解新闻结构
难 点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往往作为内容的提要,即用一句话来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引标——交代背景,引出说明,主标——概括消息主要事实或点明中心。副标——则进一步解释补充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6.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动渡江战役, 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学生阅读全文,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整理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经过整天激战,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5.本文标题的特点及作用在哪里?
简洁概括,“百万,横渡”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只有主标。点明消息的对象及数量,报道的事件,地点,用以概述主要事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6.电头:表明电稿的来源,通讯社,时间及发布地点,有时加上记者的姓
名。通常加括号或用其他字体(如本文的黑体字)以区分正文内容。
7.本文电头的特点及作用在哪里?
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及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战局瞬息万变。“新华社”是我国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举世瞩目。
8.找出本文的导语。
“人民解放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9.说说导语的内容和作用。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百万”明
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一千余华里”明战线之长,无往不至。“冲破敌阵,横流长江”明所向披靡,战绩辉煌。“均是”明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胜利的豪情。以上几个词语要重读。
作用: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及时而准确,简明而扼要地揭示消息内容的核心,给读者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很好地引出下文,并和主体部分三路军情况构成总分关系,比标题的信息量大,也更具体些。
展开全文阅读
10.具体分析主体。给主体分层次,用“//”线划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11.作者既有层次地叙述清楚战役的情况,又作到了中心突出,表达准确,
用简单的言辞加以概括。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战绩辉煌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
有力,写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
12.中心:通过报道我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表现并歌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赞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明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3.这三个层次如何紧密联接,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严谨而又自然。
时间衔接:20日夜至21日下午五点至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内容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正是汤恩
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本句和第二层,汤恩伯21日到芜湖衔接。
渡江队伍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1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15.文章的详略如何?为什么?
结构顺序安排由时间及事件本身特点来决定。
中路军最快,后两路同日同时,但东路军所遇抵抗较前两路都顽强,因为敌
人防线比较巩固,按常规,重头戏压轴,因此后写。更重要的是,东地区的胜败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所以写时较具体,一则写了战斗情况,二更详尽地写了战果,对西路军较详,中路军最略。
此前新华社于22日2时,已播发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就中路军战况作了详细报道,而本文则以全面报道最新战况,所以简略交代便转入下文。
16.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要的评论,写消息,并非“纯客观”,
报道,有时将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也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请划出议论句。
17.议论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一详一略?可否顺序颠倒?
这些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及军事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由此深化报道的主题。具体如下: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新闻的思想性,揭示了新闻的战斗性。其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藐视敌军,赞颂我军的态度。
一略一详。对我军英勇善战之一方面略议,因为“百万”大军已说明一切。敌军方面详议,是为了一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和广大官兵相区分,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再则拒签,正说明我军发动战争的政治决策的正确。
18.本文语言充满感情色彩,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19.体会语言准确,简洁,概括性强的特点。(括号内为原文内容)
①现在(至发电时止),该路军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余部)23日可渡完。(区别于“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的拖沓,语言更为斩截有力)
后句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况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情,前句容易误解,“剩下的”是人员还是物资,而“余部”为军事术语,此指未渡队伍。另外,文白相间,多用文言词语及句式,适合严肃而庄重的场合。
②中路军首先越过(突破)安庆……到达(渡至)繁昌……共(24小时内即已)渡过。
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不同表达作用。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越过”只是经过,而“突破”则表现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同时还表明有敌军的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到达——一般的抵达,而后者表示从水路进军而至。共——般性的总结统计,后者强调时间之短而行军神速。)
③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注意比较不同感情色彩。前者一般交代时间,且和上一句重复,后者有嘲讽
之意,“不料”一词转折,自然过渡到东路军上,总领第三层。汤本来是督战的,
结果不仅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体现我军神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写作背景: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新闻六要素分析:
展开余文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我军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和结果:南阳人民解放军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攻,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彻底孤立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境内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3.新闻结构五部分:
①电头:表明报道真实及时。社名,地点,时间准确而详细。
②第一层:导语:概述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而逃的背景和时间。
分析:“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是南阳守敌弃城而逃的背景。“四日下午”南逃时间,“五日电”可见报道及时,“南逃”明不堪一击。“当即”明我军果断和神勇。
③第二层:背景资料: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性——军事上重要战略意义,标志敌军节节败退而我军节节取胜。
分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多是”中用“多”而不用“全”,表明语言严谨准确。有关南阳的历史典故或传说还有:刘备三顾诸葛亮草庐。
④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由重视南阳到放弃的变化,指出放弃全军溃败的背景。
分析:企图——贬义词,表达作者对敌人的痛恨。
⑤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所取的伟大胜利。
分析:这里的“树木,森林,根,枝叶茂盛”都有比喻义,指共产党人的发展壮大,蓬勃旺盛,遍布江淮河汉区域。我军南线取得伟大胜利的成绩表现有三;
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扩大老根据地。
歼灭大量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我党的武装力量。
纠正了“左”倾策略,采取了正确策略,孤立敌人而巩固了根据地。
为何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之最好进机,另外,总结战绩,也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⑥第五层:介绍了敌军的溃逃情况,预言未来战争的趋势。
分析:刚……又——一则表明时间短暂,一则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写王的命运与前文溃逃形成照应,也表明此处也必将为我军攻破。
4.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5.新闻的中心思想:
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6.新闻的语言特点: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明确第一句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繁叶茂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7.小结:学习两则新闻,提高三具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的革命来之不易。
8。作业:对当天报纸的头条新闻做新闻结构和内容分析。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画鬼容易画人难—— “肖像描写”(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下一篇:
开学了,语文老师就向本班学生发表致辞(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