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73  
标签: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岳阳楼上显风流——浅析《登岳阳楼》(其一)(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城关中学:付娟   夏菲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的春天,随着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交替时期的大多数文人一样,被誉为“近逼山谷,远谐老杜”(方回《瀛奎律髓》卷一)的陈与义,也被迫南迁,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鉴于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陈与义的创作风格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相对于在北宋时,虽也遭贬谪,左迁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但好歹 离家不远,尚无黍离之悲。谁知北宋灭亡,陈与义流亡到洞庭湖,离家千里,身背亡国之痛,不禁登高凭危,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抒心绪的诗篇,《登岳阳楼》(其一)就是其中的开篇之作。

      这首七言律诗虽也遵循了唐律诗起承转合的创作框架,但是作者的情感却如同眼前所见的浩淼湖水,滚滚长江,溢于诗外,让我等后世读者也觉得诗人的风流尽显,让人不得不叹。

      首联“起”得颇为大气。岳阳楼虽在宋时为两层木制阁楼,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势平坦,洞庭湖 面广阔,长江水永不停逝去,相对于这些平阔的景象,岳阳楼就显得巍峨雄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隆重的推出了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点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可以说,陈与义虽为一介书生,但也是个胸中有丘壑的大丈夫,他登上了楼,展现在眼前能吞吐长江水的洞庭湖也不能冲去他内心的悲伤,环顾四周,正是“帘旌不动夕阳迟”,这样大的场景,就算是无风也有三尺浪,但是诗人的沉痛让他觉得楼上店堂的旗帜也是呆呆的,如堕千斤巨石,抬望眼,西边那一轮红日缓缓地将要落下,正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视线由近及远,无不沉寂、呆板、落寞、惨淡,联想起国运身世,心中不禁为之一酸。

      颔联看似与首联一致,属于“承”部分。同样是介绍岳阳楼的位置,但是角度不尽相同。“吴蜀横分地”说明这里原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和西蜀争夺天下的地方,这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思接千年,想当年,三国时群雄并起,何等的慷慨激昂,而如今,一个统一的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统治者丝毫无北伐之意,陈与义这个落魄书生又有何作为呢?只能“徙倚湖山欲暮时”罢了,从“夕阳迟”到“欲暮时”,中间已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登临”到“徙倚”,心中郁闷的陈与义已从岳阳楼上下来,围洞庭湖徘徊排谴心绪,却又平添了几多惆怅。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可以说是“转”了,前两联以描景和叙事为主,这一联就是最为强烈的抒情了。身为洛阳人,早年过着“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的惬意生活,而如今呢,北宋灭亡,身不由己,被迫流落到湖北、湖南一带,现又登上岳阳楼,真真是离家万里之遥。从徽、钦二帝被掳走至今已有三年了,可是南宋小朝廷已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哪里会顾及南迁百姓的思乡之情,而金兵则是日益南下,汉人天下已朝不保夕,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凭高楼而北望,聊解相思之苦外,还有什么作为呢?正如他在自己的词作《临江仙》中提及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他的南迁生活真是报国无门,无聊之极,所以三年的苦闷、万里的乡愁,促使诗人不禁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痛呼出声,有了感时伤乱,沉郁悲壮之气,颇具杜甫诗风,以致后来杨万里说他“诗宗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认为他已得杜诗之真传。

      尾联在强烈的抒情后,变得较为含蓄。“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年近四十,虽正值壮年,但是漂泊的生涯以使作者鬓染霜花。“白头”一悲,凭吊往惜又添一悲,更何况在风霜交加的伤情之秋,那是悲上加悲﹗回到现实,眼前的景尽是凋零的老树,在秋风中卷起的洞庭湖波,心中只有无限的悲痛的忧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诗句一下子全涌上了心头,同是战乱,同样是国破山河在,但 在南宋又去哪里找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盖世猛将来力挽狂澜呢?诗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充满了愁情。他虽没有同一时期的李清照一样,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呐喊,但是从他写于逃难途中的《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张家》一诗说的“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中可以窥见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综合全首诗来看,陈与义的这首《登岳阳楼》(其一),在起、承、转、合中,尽得杜诗忧国忧民之风韵,短短五十六字,道尽陈与义经历人生沧桑,却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真有“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惆怅之美。这种愁情思绪,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会有所体验,正可谓短短五十六字,尽显陈诗风流。

      
标签: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岳阳楼上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学论文)
下一篇: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