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91  
标签:备课资料
《论语》全译(之十四)(备课资料)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评析】 

以上4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10•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10•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展开全文阅读
【原文】 

10•21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10•22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原文】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 

10•25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原文】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先进篇第十一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原文】 

11•1 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 

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原文】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注释】 

(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原文】 

11•3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展开余文
【原文】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原文】 

11•6 南容三复白圭(1),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原文】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原文】 

11•8 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注释】 

(1)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评析】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标签:备课资料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全译(之十三)(备课资料)
下一篇:《论语》全译(之十五)(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