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91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小姑年几何扶床知何义(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_________《孔雀东南飞》的现代解读之一

重庆市武隆县白马中学校  曾杰     邮编:408527

【主题词】孔雀东南飞    小姑   年龄

【正文】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一只耀人眼目的美丽的诗的孔雀,多少文人拜倒在她斑斓的羽裙之下。凡深读细味者,却无不质疑其中小姑的年龄:刘兰芝被遣时,焦家小姑究竟有多大?研读者们都试图努力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概括起来有如下几说。

其一,添加说。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就持这种看法,其注释云:“‘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其三,扶床说。所谓“扶床说”就是通过训解“扶床”的含义来探究小姑年龄的一种观点。

林延君先生在《试析〈焦仲卿妻〉一处难解之谜》一文中批驳他论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床”应解作“井上围栏”,“才是符合长诗原意的”。“小姑始扶床”应解为“(小姑)刚刚能够扶着井栏学打水” ,其年龄“当在十二三岁左右,与十七岁的刘兰芝,年龄差距不是很大的”了,再过二三年,小姑自然“如我长”了。

湖南邵阳二中的易祥茸老师所撰《也谈〈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姑》一文认为: “扶”在这里应通“傍”,是依靠、依傍的意思。而“床”应作“安置器物的架子,如笔床、琴床”义,“床”既然可指琴床、笔床,自然也包括机床(织布机)。“床”在本诗中是借代,即代琴、诗书、织机,那么诗中姑嫂话别时的四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我刚刚嫁到你家时,你才开始依傍琴(学弹琴)、依傍织机(学织布)、依傍笔床学书,如今我被休逐了,你也长得和我一样高 了。”由此推断:“可见刘兰芝嫁到焦家时,小姑也恰好是刘兰芝在娘家时学习各种技能的年龄。所以刘兰芝和焦仲卿‘共事二三年’被休逐时,‘小姑如我长’是合情合理的。”

从表面上看,前两种观点与“扶床说”对小姑的年龄持不同见解,似乎只是因为对“扶床”二字的不同理解。

事实上,“扶”这个词对于区别小姑的年龄的作用并不大,把“扶”解作“扶靠”, 两三岁的小孩子可以“扶靠”, 十二三岁的大孩子还是可以“扶靠”;解作“依傍”,十二三岁的大孩子“依傍”得,两三岁的小孩子就“依傍”不得?对“床”的不同理解能不能区别小姑的年龄呢?作为“坐具(或卧具)”的“床”与作为“井栏”的“床”是无法区别小姑的年龄的,即使能考证出坐具(或卧具)比井栏矮些,我们也不能断定扶着矮“坐具(或卧具)”的小姑就只有两三岁,扶着高“井栏”的小姑就已经十二三岁;同理,“琴”“织机”“笔床”也不能作为小姑年龄的标签。也就是说,解释“扶床”的含义根本无法推断小姑的年龄。

那么诸家注释者到底依据什么来推断小姑的年龄呢?只能是“扶床”后面的补充内容。

前两家注者在“扶床”后补充的是“学步”,小姑非两三岁的幼孩而何?可是“扶着坐具(或卧具)”与“学走路”的动作是无必然联系的,除非已经知道小姑只是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扶床说”的研究者们补充的是“扶着井栏”“依傍琴”“依傍织机”“依傍笔床”,这与“学打水”“学弹琴”“学织布”“学书”这些补充的内容仍然没有必然的联系,要补充这些内容,仍需预先知道小姑已经有十二三岁。于是三家注者陷入了同样的悖论:本来是要由已知条件(扶床)推导出未知条件(补充成分),再由推导出的条件(补充成分)求证出结论(小姑的年龄),现在却要由结论(小姑的年龄)推导出未知条件(补充成分)。

这样看来,在求证小姑年龄这一问题上,以上三家观点在思路上完全是一致的:解释“扶床”的含义→补充“扶床”后的省略成分→推断小姑“始扶床”时的年龄→加上刘兰芝在焦家的时间(“二三年”)→推断兰芝被遣时小姑的年龄。然而,如前所述,这一思路在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

那么小姑的年龄是不是真的不可考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来一个反向求证,即推断兰芝被遣时小姑的年龄→减去兰芝在焦家的时间(“二三年”)→推断小姑“始扶床”时的年龄→合理补充“扶床”后的省略成分→ 合理解释“扶床”的含义,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既然已经长得跟她的嫂子刘兰芝差不多高,表明小姑已经成人了。“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中的“公姥”应作“公婆” 讲。本诗中“便可白公姥”与“奉事循公姥”两处已有照应,《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词》有“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的句子,这里的“公”“姥”就是指的“公婆”。那么这个“公婆”是谁的“公婆”呢?不可能是刘兰芝的公婆。如果是,她应该说“(你)要尽心奉养好你的父母”,而不说“(你)要尽心奉养好我的公婆”。而且焦家虽然没了媳妇,还有儿子(焦仲卿)在(至少兰芝说这话时还在),哪里轮得到小姑这个外人(封建社会认为女儿长大了都是别家的人)来侍奉父母呢?那么这个“公婆”自然应该是小姑的“公婆”,或者小姑未来的“公婆”。兰芝对小姑说这个话,是临别最后一次教导小姑:你(将来)一定要尽心奉养好你的公婆,好好地服侍他们哪,到了婆家,要学会讨婆婆的欢心,不要学我的样儿,走我的老路啊!这些肺腑之言的倾吐,透露了小姑的年龄信息,小姑已经是一个待嫁的大姑娘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刘兰芝都已经走了,小姑在焦家还能和谁“嬉戏”呢?不可能与在子女面前满脸严霜的焦母“嬉戏”。小姑在娘家无人可与“嬉戏”,在婆家“嬉戏”却是可能的,兰芝告诉小姑:“你以后在初七和下九的日子里,与你婆家的妯娌或小姑子们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我呀!”这个话更暗示出小姑的出嫁应该是不久的事了。


展开全文阅读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这是焦仲卿在准备自杀前对母亲说的。焦仲卿死了,为什么焦母就会孤单,说明焦家人丁凋零,除了仲卿,家里再无别的兄弟,除了兰芝,再无别的妯娌,除了小姑,再无别的姐妹,这个事实再次印证了小姑在焦家无人可与“嬉戏”的猜想。仲卿死了,还有小姑哇,焦母就何至于孤单呢?因为小姑快出嫁了。仲卿的话应该理解为:“儿子今天就要去了,(小妹不久也要出嫁了),母亲啊,从此后恐怕要让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了!”

未嫁而又将嫁,小姑该有多大?兰芝嫁到焦家时是十七岁,而兰芝在焦家呆了“二三年”,小姑才“如我长”,即跟初到焦家时的兰芝高差不多,表明这两三年正是小姑发育较快的时期,也是她长身高的时期。所以此时的小姑当不会比初嫁焦家的兰芝大,应在十五六岁左右。

反溯回去两三年,“新妇初来时”,“始扶床”的小姑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十二三岁的小姑能做什么呢?当然不会还在学走路 。帮着嫂子打水,向嫂子学女工,学弹琴,学诗书都是可以的,那么把“扶床”的“床”理解为“井栏”“安放器物的架子”似乎就比较妥帖了;甚至解作“坐卧之具”也通,因为十二三岁的小姑可以帮着嫂子“铺床拂席置羹饭”哪。

不过这样解说“扶床”就太宽泛了些。

“小姑如我长”或许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但刘兰芝刻意留心这一事实却是在“却与小姑别”这一特定时刻。那么“小姑始扶床”也应当是刘兰芝“初来时”的那一刻留下的的印象。“初来时”该是一个怎样的时刻?自然应该是刘兰芝见到小姑的第一眼那一刻。兰芝与焦仲卿成亲之后,洞房之夜的第二天是要和焦家人一一见面的,先见“公姥”,再见小姑。对于兰芝这个生怕犯错、小心翼翼的新人来说,焦家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她要在焦家立足,首要任务就是得很快熟悉新的环境,每一个地方都得认真观察,每一个人都得仔细打量,在悄悄观察了“公姥”的颜色之后,小姑进入了新妇的视野。

此时的小姑应该是怎样的情态呢?对小姑而言,刘兰芝也完全还是一个陌生人。面对这样一个美貌惊人的嫂子,小姑内心充满了一种新奇感,或者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但长期的礼法教育不允许小姑把这种好奇心表现出来,她只能隐藏这种情感,甚至会显得害羞,因而与新来的兰芝会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也许还来自小姑潜意识里的一丝怨恨:“新妇”未来之前,小姑在家中最依恋的就是哥哥焦仲卿了,做哥哥的自然也愿意处处迁就妹妹,兄妹之情何其融融?现在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女人,哥哥头一回没有陪着妹妹玩,而是陪那个叫嫂子的女人入洞房去了;哥哥第一次长时间不理会自己,而是陪嫂子有说有笑去了……嫂子来了,自己就被哥哥冷落了,小姑怎能不怨恨兰芝呢?这种潜意识也正是普天下姑嫂难以融洽相处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情形下,小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亲密到要去帮兰芝打水的,更不可能向兰芝学织布,学弹琴,学诗书了。兰芝在拜见了“公姥”之后,却当然地要主动向小姑表示亲近,当她招手示意让小姑到自己身边来的时候,十二三岁的小姑却埋着头,靠着“床沿”迟迟不肯过来。这就是小姑给刘兰芝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也应该是对“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两句比较合理的解释,“床”自然就应该是“坐卧之具”的“床”,引申为“床沿”,与后边两句联系起来也可贯通:“我刚嫁到你们家时,你还小,还比较害羞,一开始还只是扶着床沿不肯到我身边来,那时我们姑嫂间是多么生疏啊;如今你已长大,跟我高差不多了,我们姑嫂间的情谊也随着你的长大而变得愈加深厚,可是我却不得不被遣返回娘家了,真舍不得离你而去呀。”

总之,“扶床”的含义不能推断小姑的年龄,小姑的年龄却可以推断“扶床”的含义。

姑妄言之,以就教于同仁。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小姑年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