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585
标签:
备课资料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四(苏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醉 翁 亭 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冽,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醉翁之意 意:情趣。
12、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子。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辄:就 18、弈:下棋
二、理解性默写
1、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3、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五、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鱼 我 所 欲 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展开全文阅读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得”通“德”感激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提出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买书。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之”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
15、(礼愈)至:周到。 16、(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1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8、穷冬:严冬。
1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0、(至)舍:学舍,书舍。
21、僵劲:僵硬。 2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3、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4、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27、(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28、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29、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0、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32、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33、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38、流辈:同辈的人。
34、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35、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36谒,拜见
4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二、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标签:
备课资料
初中重点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三(苏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五(苏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