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2562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一、(上课铃响之前五分钟)板书:“点燃火种,发掘泉源”(黑板正中顶端,端庄肃穆的大字楷书。先不做任何的解释以引起好奇心,设置悬疑)。

二、在黑板左端布置字词练习题,检查预习中文字掌握情况: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摭(       )拾        蒋士铨(      )         引吭(      )试啼     翅膀甫(       )健

2、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的汉字:

到处(        )XUAN 耀        沉(        )MIAN 眷恋        年华一(         )SHUN        容(        )XIAO 金镜

两学生做完,其中写汉字的把“容销金镜”的“销”写成“肖”。

指名一学生订正,她订正出“销”,但是把“蒋士铨”正确读音QUAN改错成SHUAN。

稍讲解拓展:“摭拾”的结构,字义,举例常用说法“某某某诗歌摭谈”。“铨”错成“栓”是因为常见形声字读音影响。“铨选”,“铨部”(类似现在中央组织部)。“吭”一字多音:“引吭高歌”,“一声不吭”。区别“高亢”“亢奋”的“亢”。“甫”这里是副词“刚刚”,另外常见义是男子美称。杜甫,字子美。“销”为何错成“肖”,不知道语境构成(因为非成语),所以推不出来,看到“镜”和“容”自然以为是“肖像”的“肖”。(引导大家稍微拓展,落实字词,同时尽量鼓励)

三、(上课铃响)引入正题,开始讨论:

师: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做一件事。(板书:三结合)“三结合”什么意思呢?等会再说。先回答我两个小问题,检查一下内容方面预习情况。

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那些部分?这是主观色彩问题,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

生一:我喜欢“青春”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情感充沛,让我读了很兴奋。

生二:我喜欢“青春”这一部分,写出了“青春”的豪情和憧憬。

师:好!

生三:我喜欢“两代人的矛盾”,因为那里讲的一切能给我们启示。我们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叛逆的个性,经常跟家长产生矛盾。这部分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和家长的关系。

生四:我喜欢“两代人的矛盾”。我们和家长有代沟,不能很好交流。这一部分教给我们如何和家长沟通交流。

生五:我喜欢“读书的苦乐”,那里写到的作者的读书生活,让我们神往。

师(引导):二三四部分都有人喜欢了,还有没有人喜欢第一部分的?(指某生)你在笑,好像有见解?

生六(这是个羞涩内向的从来不发言的孩子):我喜欢“十八岁”这一部分。他写出了对孩子成长的喜悦,又写出时光飞逝的迷惘。我也有这种感觉,一直以为自己还是父母身边的小不点,不知不觉已经十八岁了,感觉自己成长的同时又慨叹时间流逝的飞快。所以我读了感到亲切。

师(鼓掌)太好了。你这是由文章联想自己的人生体验,因而产生感悟。

师:每个部分都有人喜欢了。有喜欢情感的美好的,有喜欢道理的深刻的。大家都结合了自己的体验。

师:现在做一个小练习。把一、四两个部分的题目重拟一下,让它更加明确一点,像二、三两部分一样。

(指名第四组内侧学生依次拟题。)

生一:十八岁的回忆。

生二:十八岁的生日礼物。

生三:十八岁的往事。

生四:十八岁的喜与忧。

师:好。说得都不错。大家猜猜,老师最欣赏的是哪个的?

生(小声):夏磊的。

师:老师最欣赏的是夏磊同学的,“十八岁的喜与忧”,跟老师拟的基本一致了(板书:一、十八岁的欣慰与迷惘)。同学们,其实作者开头第一句话就亮出来中心了。高明的作者都是如此的。我们读的时候要抓住中心句,你就能把握作者的主题了。

师:作者欣慰的是什么?

生:孩子的成长。

师:作者迷惘的是什么?

生:时光的飞逝。

师:在“欣慰”和“迷惘”之上还有着什么在呢?

生(小声,迟疑):爱?

师:对!“欣慰”和“迷惘”之上充满的是爱,是对儿子的一腔爱意。

师:好。第四部分谁来拟题?

生:青春的雄心和梦。

师:建议你把“梦”改为双音节词语,那样形式更整齐优美。

生:青春的雄心和梦想。

师(热烈鼓掌):太好了。你把老师都压下去了。老师拟的是——(板书:四、青春的回忆和企望)大家评价一下,谁的好?

生(哄笑,齐声):都好。

师(开玩笑):你们谁也不得罪呀,真聪明。作者回忆年轻时候青春的豪情是为了感染和鼓舞自己的孩子,作者憧憬未来,企望自己的孩子延续和实现作者年轻时候青春的梦想。

师(总结):第一和第四两部分,我们都很喜欢。同学们喜欢第四部分的激情,它激发了我们青年人的热情青年人的梦想;而老师喜欢第一部分的柔情,因为作为父辈,我非常理解作者因为孩子长大而来的欣慰和迷惘,我知道那里充满着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不管怎样,我们喜欢它们,就是因为这两部分充沛着感情,充沛着深情柔情和激情。强烈的情感感染着我们,打动了我们。假如没有这充沛的感情,二三部分的说理就不会让人容易接受。

(过渡):但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不是一四两部分,而是二三两部分,呵呵。不是感情,而是道理。(分发课外文章《智者的箴言》和稿纸)我们给大家一篇课外短文《智者的箴言》,这文章中的四句箴言我们开学第一课就介绍过了。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的三结合是——(板书:杨子—智者—         )还有谁呢?(补写出:“我”)不是我,是你们大家。(在“杨子—智者—我”一行下面板书:《十八岁》—《箴言》—《           》)我们要把杨子的《十八岁》和智者的《箴言》结合起来探讨,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感悟。

首先对照一下两篇文章,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阅读两文,指名发言。)

生一:杨子能把别人当作自己来设身处地的考虑,他理解儿子的压力,儿子的辛苦,所以他能和孩子融洽的交流。

生二:杨子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一直是把别人当作别人,他不去侵犯孩子的核心领域,他和孩子平等的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开始三结合,结合杨子的思想、智者的智慧和我们自己的人生来写一篇短文,十分钟时间,三百字以上。写成的文章就填入你们自己的那个书名号里。

生(提问):写什么?怎么写?

师:写读了《十八岁》和《箴言》后的感受,写杨子和智者的思想情感对你的触动。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随意写,有什么感悟就写什么,没有什么要求。

(学生写作十分钟。)

师(布置):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交换阅读后推荐一篇。

(交互阅读后推荐一篇文章。)

师(布置):每大组第一张桌子外侧的学生收取本组推荐的四篇文章,然后同桌两人再评选出一篇,并提出推荐意见。

(各组评阅后交出文章。)

(四个评阅者分别作评价,从略。)

(四个作者分别朗读自己的文章。)

程翀:

常常会问自己,我是不是还没有懂得长大的定义?偶尔的叛逆,父母会不会介意?偶尔的迷惘?自己能不能找回正确的方向?青春让我们充满激情,更让我们学会理性思考。也许,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把自己当成别人,就可以减轻痛苦,变得有希望;也许,我们会在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矛盾,但是,只要把他们看成自己,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结果就有可能改变;也许,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冒犯了他人,但是只要把别人当成别人,以后就可以避免;也许,我们会迷失方向,但只要把自己当成自己,就会打开成功之门。

智者的箴言,杨子的企望,带给我们精神财富,教给我们人生真谛。

刘晓迪:

读了杨子文章第四段“青春”,我感触颇深。青春,是神圣的,是美好的,我们注定要在青春的天空下像鹰一样勇敢地翱翔。我们要做的有很多: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拼搏。我们要排除万难,向前奋斗。

但是一想到社会上的风气,我似乎就觉得这思想太过于理想化。

现代社会,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自然是被父母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当暴风雨来临时,父母为我们遮挡着;当我们犯错误时,父母帮我们出面认错。。。。。。太多的太多的,父母将不该干的,该干的都干了。我知道,我不能抹杀他们的动机: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但这样,就真的对我们的成长有益吗?我们像断了筋的鹰只敢在悬崖边徘徊。

再想想智者的名言:把别人当作别人。如果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培养他独立的性格,那么孩子是否会创造一片比被安排工作更辉煌的天空呢?

钟镇阳:

从《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当中学到了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刻的东西。一个父亲在自己的儿子将要十八岁时的那份矛盾、复杂的心情是多么的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杨子对儿子的尊重以及正确平等的教育对待是十分可贵的。但那字字句句却一直洋溢着一种对儿子的爱与珍惜。这让我想到了《智者的箴言》。“把别人当成自己。”是的,杨子他做到了。文章中那为儿子着想的情谊和站在儿子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着实让我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把别人当成别人”这不仅是对许多父母的忠告,更是杨子对自己的告诫与提示,虽然自己是多么的爱孩子,是多么的爱惜他,但是泛滥的爱只会侵犯到孩子的核心利益,只是起到一个副作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两篇看似互不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章,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于少龙:

人活在世上,周围的人际关系非常繁杂,而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自小,父母就用他们内心的温暖感染我们无知的心,也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温暖。多么美好啊——善良、关心、理解等等萦绕心间。我们原本是他们的一部分,尽管有独立的思想,但还是心心相吸。

我们应当是朋友,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和父母成为朋友。智者已经告诉了我们:

把别人当成别人。每个人都有苦与乐,而这些大部分只有自己知道,把别人当成自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知道如何宽容、体谅别人。

把别人当成别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我们有时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便会伤害到别人,所以真正把别人当成别人,我们才能开心、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父母孩子应该是朋友。

(教师评价从略)

师(释题,作结):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的总的课题,我一直没有解释,意图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呵呵。我问问大家,“点燃火种”,这“火种”指什么?

生:应该是思想,我们的思想。

师(启发):这“火种”点燃你思想的熊熊火焰——(稍顿)

生:“火种”是指文章里的思想。

师:对!文章里的思想就好比“火种”,我们读文章就是要点燃这火种,来燃烧我们心中的思想的火炬,来照亮我们人生的路途。好!

师:那“发掘泉源”的“泉源”指什么呢?

生一:我们心中的泉水。

生二:挖掘我们的潜能。

师:很好。发掘我们的潜能,唤醒我们潜在的沉睡的那些灵感呀,思想呀,情感呀。我们通过阅读文章来发掘我们心中的那条地下河,来引出我们心灵之泉的澄澈清亮的小溪流。

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就是“三结合”。

师(板书:读写合一,内外合一,人我合一):读文与作文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他人与自我结合。我们读人家的文章就要同时思考引发我们心中的文章,我们学习一篇课内的文章就要找到一篇课外的文章来联系来延伸或者来对照,我们感受作家的情感思想就要同时发掘我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心灵世界,发掘我们的生活积累人生体验。

师:不但在读文章时,我们要做有心人。生活里,时时处处我们都要做有心人。看电视,上网,逛街,走亲访友,钓鱼,种花,无时无处没有可以点燃我们心灵火花的火种。刚才你们在写作时,我重新看这篇文章,发现文章的时间落款是:“六六年三月”,我突然有一种震动的感觉。知道为什么?

生(纷纷议论)

师:六六年我们大陆正发生什么?

生(齐):文化大革命。

师:那时的青年和父母有代沟吗?

生(茫然又跃跃欲试,活跃)

师:我告诉你们,那时我们年轻人和父母是没有代沟的,因为那时青年根本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我们是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冲向哪里。毛主席要我们搞阶级斗争,我们就去斗阶级敌人。毛主席要我们斗走资派,我们就砸烂走资派的狗头。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己的思想。而台湾杨子在循循善诱跟孩子讨论。台湾的孩子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们逆反,他们感觉父母的代沟。所以台湾现在已经实现了民主。同文同种的龙的传人,他们可以民主,证明我们可以民主。我们大家要努力。这是我由“六六年三月”触发的心灵火花。

(下课铃响)

师:好,这堂课就到这里。课后请重写一篇随感,提高一点要求,600字以上。下课。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十八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边城》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山居秋暝(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