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04  
标签: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红松

摘要:杜甫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歌蕴含内涵丰富的人民性,“穷年忧黎元” ——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诗人民性最明显的特征,把握人民性原则是领悟杜诗思想内容的钥匙和突破口。本文从杜诗本身所具有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真挚性三方面特征论述其人民性的涵义。

关键词:杜甫诗歌  人民性  深刻性  真挚性  广阔性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诗人民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杜甫人生的中心思想。读这首诗,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民诗人就浮现于我们面前,倾吐对人民苦难的焦虑,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其强大的感染力量,足以震憾读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人民性原则是领悟杜诗的钥匙和突破口。杜诗人民性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            广阔性

杜诗人民性的广阔程度。首先,他广阔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例如《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悲陈陶》、《岁晏行》等,几乎每一首诗就是一出悲剧,一首悲歌。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即他以诗的艺术形象再现历史事实。《兵车行》是这类诗的代表作之一。当时,唐王朝频繁对外用兵,给百姓带来极大不幸。这首诗寓抒情、议论于叙事中。诗人以“道旁过者”的身份耳闻目睹,对百姓妻离子散的同情,对田园荒芜、农村残破的伤叹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并不作直接抒写,而且将激切、深沉的思想情感,自然地融入全食叙事的始终。“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前一段直接场景描写,写亲人送别出征的凄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后一段代人叙言,叙述不堪连年片战的痛苦。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doc 付汝义 《读与写》.,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开头混乱鼎沸的人哭与结尾 阴森冷寂的鬼泣,首尾对比呼应,将“开边未已”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揭露得入木三分。

其次,这种广阔性,还表现在他广泛的无微不至的反映了人民的各种愿望,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从人民的观点,提出具体的要求。他知道,给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使人民过着血泪生活的根源,最主要的便是战争。所以他坚决反对。在安史之乱前,他就反对统治阶级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前出塞》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地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嗜杀成性的冷血政策。在安史之乱中他总希望和祈祷着战事能早日结束。他在《洗兵马》中便祈祷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除此之外,杜甫坚决揭露和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在《丽人行》中,杜甫深刻的暴露了杨国忠兄妹荒淫无耻挥霍无度的丑恶生活;在《自京兆奉先咏怀》一诗中,杜甫更露骨地指斥了当时君臣上下的奢侈浪费。

所有这些反战争,反剥削勒索,反奢侈浪费的主张,都是替人民说话,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呼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渴望,并渗透着人民的思想和情感的。

2            深刻性

这是杜诗人民性的第二大特征,作家反映人民生活方面愈是多和广泛,显示这些方面愈是深刻,表现人民的历史命运愈是全面,他的作品就愈是人民性的。杜甫诗作正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他这种深刻性,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公正而大胆地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功绩,指出了劳动人民养活了达官贵族的事实;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他在那首著名的《赴奉先咏怀》一诗中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毫不客气毫无掩饰地直言道尽封建剥削的残酷事实。农民养活剥削阶级这一客观现实,本来早已存在,但是文学作品鲜有反映,直面一针见血指出者更是鲜见,唯有杜甫无所顾忌敢直言之!

第二,杜甫不是孤立地来同情人民的痛苦,也不是孤立地讽刺统治者的罪恶,而把二者结合起来,来揭示出两个不同阶段的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样,也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他经常把两个不同阶级的生活样式集中在上下两句诗中,用尖锐的对比手法来显示其间的对立性。例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农民)杼柚茅茨空!(《岁晏行》),上句说剥削阶级,下句说劳动人民,用这种对比手法来显示当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正是对这种阶级对立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不禁令人想到“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此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

第三,杜甫不但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极其深刻地大胆地反映、说出了人民心坎上的话。例如: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那有此(指扑枣)?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指吴郎)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

这是何等深刻!简直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他不仅写出了寡妇扑枣的行为和恐惧心理,而且指出这一行为的根源乃是由于困穷。并进一步追究困穷的来历乃是由于统治者的诛求。所以,在这首诗里,不仅饱含着同情,也充满着憎恨。在杜甫看来,寡妇是完全没有过错的,她的扑枣决不中什么不光彩的‘盗窃’行为。他真是贫苦人民的知己!

第四,杜甫深刻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和赞美。杜甫几乎是自始至终一贯地对下层的劳动人民衷心地热爱和崇敬。杜甫仿佛只有在劳动人民身上才发现人的真正的美的品质,他歌颂劳动人民的勇敢。《垂老别》所写的“投杖出门去”自动去投战的老农民,《新婚别》所写的那个劝丈夫“努力事戎行”的新娘子,同时,他更是以沉痛的心情和崇高的敬意来歌颂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愫。像以下诗句: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又: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与君永相望。是非常悲壮动人的。


展开全文阅读
3            真挚性

这是杜甫作品中人民性的第三个特征,也是全杜诗中共同的特征。杜甫绝不作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有是在一种不吐不快的状况下写出的。所以,一字一句都使人感到亲切!

如果说《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乃秋季之作,秋之萧条冷落易引起诗人之伤感情结,那么《春望》则是春季之作,春季本应是春意盎然,美好之时节,然而该诗在作者的笔下仍是伤时悯人之作,足见诗人忧民之情结之真挚,伴随他一年之始终,萦绕着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当时,杜甫被安史判军掳至长安,见沦陷的长安焚掠一空,满目疮痍,一时伤春,忧乱纷至沓来,凝成此诗。

诗扣住“春望”而写。首联写春望之景。“国破”的衰残与“城春”的生气对比,两意相反;国破继以“山河在”城春缀以“草木深”,前后相悖,这一反一悖,诗意跌宕,明为写景,实为抒感,情藏景中,皆令人凄凉。颔联写春望之叹,花鸟本是娱兴之物,却也溅泪也惊心,这两句既是触景生情又移情于物,皆可见“感时”之痛,“恨别”之哀。颈联写春望之思,“烽火”、“家书”分别承接感时,恨别而来,道出了兵荒马乱中人人都有的思家的殷切。尾联绘出春望之人——忧心忡忡、白发稀疏的老翁。前面春望中所有的哀情悲怀,都生动形象地凝聚在这搔首踌躇、憔悴衰老的形象之中。《春望》亦是一首忧国忧民的佳作。

上述阐释了杜甫诗具有浓厚的人民性情结。同时也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而且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结在一起,具有一贯性。杜甫从固守长安时候起一直到客死他乡,这种人民形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的诗作之中。

杜甫之所以成为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诗歌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情怀还有高度的人民性。在流传至今的所有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人民性”是其思想内容最明显的特征,杜甫确曾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达到的高度,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急遽转向衰败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恩格斯说:人民性是一本书的最大光荣,杜甫诗歌因蕴含深刻的人民性,也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2] 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

[3] 刘开扬.唐诗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

 
标签: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浅议杜甫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甜甜的泥土活动单(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