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405  
标签:教师随笔
历史的侧影——当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网友来稿)
菜九段

      在刘邦的帝王生涯里,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玩味,这就是刘邦杀丁公事件。在楚汉两军的对垒中,楚占压倒优势,有几次都差点将刘邦拿住,但最终都没能拿住。其中有一次季布的异父兄弟丁公基本上就要将刘拿下了,也被刘说了几句软话就给放了。刘邦战胜后,那个放跑了刘邦的丁公前来讨赏,刘居然下令将丁公处死。这种做法与刘的一贯为人不符。刘邦于人之功无所忘,其功臣中有人仅仅因刘邦逃跑时提供了一匹马,就得以封侯。诸如此类的还有开个门,指条路,都得以封侯。而丁公的功劳可远不止此,但活该他倒霉。因为刘邦处死丁公的理由,对于其他叛将也适合。比如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遮蔽项庄舞剑的行为,就与丁公没什么两样。刘邦杀丁公的理由也让人理解不了,《季布栾布列传》称,高祖以丁公徇军中:“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对此,后人论之甚众,如《致堂读史管见》说:“起义兵,诛暴乱,而自为无道者,项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属何责焉?恶恶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丁公二心而杀之,乃侯项伯何也?项伯所以免帝于危者,明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纵之去,此私情也。岂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则前贤已论其失矣。”诸如此类的言论甚多,但都取了刘邦言论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刘邦说的“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众所周知,刘项二人为了得天下拼得你死我活,使项王失天下,对刘邦来说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为什么还要表现得如此痛心疾首,好像非杀了丁公才能解气解恨。这里面应该是有隐情的,这个隐情就是,刘项二人既是生死对头,又是结义兄弟,在不共戴天的同时,还有个惺惺相惜的问题。而活该丁公自寻晦气,他前来讨赏之时,正是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的时候。刘邦正念及项羽好处的时候,这个当年放了刘邦一马的丁公,却撞到刘邦因怀旧而起的怒气上来,于是尚方宝剑一挥,这个丁公就莫名其妙地送了命。所以说,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说在当了皇帝无限风光的刘邦心里,还会时不时地泛起对项羽的缅怀之情。

      在我们后人的眼里,无疑以刘邦项羽因争天下而成生死对头的印象最深,而很少考虑到两者之间还会有其他关系。生死对头的印象完全正确,但这只是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他们的关系远非一个生死对头可以概尽。他们还有兄弟、战友之情,且同为当时最具战力的军事家,有惺惺相惜之情。怎奈既然是一时瑜亮,就难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人联袂上演了一出激越千古的爱恨情仇大戏。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张耳、陈馀为刎颈交、忘年交,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也就是在同一时段,这层关系在刘项之间也存在,并结局也同样是闹翻了。刘项两人初识时,刘的年纪大出项羽一倍,联手击秦,无坚不摧,捷报频传。他们与黥布一起成为楚国的最尖利爪牙,离开他们几个,项梁基本上没戏。而项梁正是在这几个人不在身边时,被秦军偷袭身死。这几个军事天才居然重兵在握,却方寸大乱,相约退守彭城。所以,人才的成长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明明已是才华盖世,但在他人麾下作战时,还是以他人为主心骨。一旦这个主心骨不在了,便不知所措。如果刘项二人能封锁项梁战死的消息,挥军痛击章邯,秦国的这只最锋利的爪牙就可能提前一年折断,也会加速秦灭亡的进程。但历史不容假设,时光无法倒转。两个盖世之才,表现得像菜鸟一样,开始寻求新的依靠。这时楚怀王挺身而出,成为了二人及楚地其他将领的主心骨。刘项二人在楚怀王治下结为兄弟,这与张陈的刎颈之交也差不多。由于有共同作战的经历,我们说他们的友情是鲜血凝成的也不算出格。

      但刘邦这个大哥可能除了照料项羽外,并不能托大,没什么架子好摆。因为项羽不仅仅是个兄弟,而且还是项梁一脉的传人。刘邦的最基本根据地丰因雍齿之叛而不成其为依靠,使刘邦的作战成为缺少依托的流动作战。多亏得到项梁的襄助,刘邦才得以拿下丰,出了一口鸟气,并结束动荡不安的作战模式,渐渐羽毛丰满。菜九做《千古谁识鸿门宴》时曾说过,这层关系是刘项关系的基础。所以刘项的兄弟关系有点畸形,即哥不像哥,弟不像弟,但关系不赖是可以肯定的。楚怀王派项羽随宋义援赵,项羽还不高兴。理由我们不难想象。在项羽看来,宋义算哪棵葱,凭什么领导我。所以他情愿在刘邦的领导下西行击秦,但这个请求被楚怀王驳回而未能如愿。从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由于两人在怀王帐下,一为沛公,一为鲁公,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关系非常融洽。到了项羽取得了楚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之后,原先的兄弟关系便淡出了。所以,在鸿门宴冲突的回合中,刘邦也没好意思提这层关系。为什么不提,是因为提了尴尬。当时两人已临近翻脸,提出这层关系会使项羽难堪,而让项羽难堪,会有什么后果就难说得很,可能是会使刘的处境更凶险。之后也一直没提,是因为刘邦打出了关开始讨伐项羽,这在刘邦也不是什么理直气壮的事,毕竟受封汉中、巴、蜀是你自愿的事,以分封不公的名义,总会给人出尔反尔的印象。项羽没提此事,是因为此前取消刘邦王关中的权利也够黑的,哪像个做兄弟的应该做的。再说了,兄弟之间大动干戈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尽可能不要声张,于是,夫妻关着门吵架——闷着干。如果不是项羽抓住了刘邦老爹要烹要剐,想来刘邦也不会主动揭开这层关系,我们后人也就无从知道这个秘密。而知道了这层关系,对刘项冲突也会多了一层理解。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是有比兄弟关系更深的考虑,但这个关系或多或少也会起一定的作用。以项羽的识力,他也不会不知道,日后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只有刘邦。但以其势其情,杀刘不妥也不忍,两全之策就是让刘邦到一个不能造成危害的地方。这个地方给项羽找到了,就是先前被刘邦占领的巴蜀之地。只要以三秦军拦住刘邦的出川之路,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记得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接受小师妹的临终嘱托要照料小林子,而这个小林子又是杀害小师妹的凶手属于非杀不可的人。为了对得起师妹的遗言,令狐冲就将小林子打成残废终身监禁在西湖底下的水牢里,让他生不如死。项羽要做的事,与令狐冲所为异曲同工,也是既要让刘邦活下去,又不能让刘翻了天。把他安置在四川这个地方非常适合。但天要亡项羽,让戴侯赵衍指了一条偏道,让刘邦逸出川中,占领三秦,继而争夺天下,这就非项羽所能逆料。


展开全文阅读
      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定三秦后,东向争天下。而此时他的父亲、老婆、孩子还都在彭城一带项羽的掌握之中。但项羽此前一直没对刘的家属采取任何管制措施,这一点上,项羽做得还是不错的。兄弟间的事,两人单独解决,不牵涉他人。所以,项羽对刘邦部将王陵之母采取了监押,却对更为要害的刘邦家属任其逍遥法外。直到刘邦打下彭城,项羽反攻倒算成功,才将刘邦的老爹、老婆实施监押。而在我们后人看来,这种监押只是失去人身自由的软禁,没受太大的苦。因为监管期间,审食其作为刘的家臣还能在旁照料,并与吕后搞出了不清不楚的苟且之事。所以,项羽管制刘邦家属的事,看上去更像是应付差事,而不像是使刘邦有所忌惮。

      从刘邦家人只受到松散管制一事,也可以推断出为什么项羽在战场上不对刘死死相逼的大致心态了。而那个放跑刘邦的丁公,事后似乎也没受到项羽的追究,应该也是出于这个道理。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丁公回来销差时,说没能抓到刘邦,让他给跑了。项羽会怎么样呢?可能就大手一挥,算了吧,你下去吧。为什么会是这样?大概在项羽看来,真正抓到刘邦也不是太好办。所以有点达尔文主义,让他适者生存了。所以日后武涉说韩信的说辞中有:“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从这个记载来看,刘邦有跑脱的,也有通过立约脱身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楚汉战争远非如今记载的那么单纯,其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不过材料缺乏,我们也只能认可目前的记载模式。

      如果我们认可刘项的兄弟关系,那么这两人之间的争斗就纯属兄弟对掐。即使是好兄弟,一旦对掐起来,可是一点兄弟情谊也不讲了。如果有哪一方要讲点兄弟情谊,那一定是占上风的一方。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有这个资本,他有力量操纵这个掐的力度与时间长短,于是,他可以在掐的时候手上少使点劲。而弱的一方则不然,一定会全力以赴。在我们看来,刘与项的关系很不对称,不是势均力敌,项强刘弱,项放过刘的次数肯定多过刘放过项。这可能是力量对比造成的。被指认数度放过刘邦的项羽属于势力超强者,而占优势者总会显得大度一点。在刘邦就没有这种好心情了。《史记索隐》引《三辅故事》曰:“楚汉相距于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这个记载当然也只是一种传闻,并不一定真实。但可以肯定,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敌中吃足了苦头,而每吃一次苦头都只会加强他对项羽的怨恨。所以轮到项羽落败逃跑时,刘邦一发觉就派了灌婴带五千精骑追赶,并放出话来,得项王者赏千金,封万户侯。如果当年项羽有类似号令,估计刘邦也不容易跑脱。从这一点上,刘邦对兄弟之情的顾念明显不如项羽。

      但刘邦对项羽的感情也不尽然全是怨毒。《项羽本纪》载:“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有人以为,刘邦是不是太喜欢哭了。对此,《致堂读史管见》卷二有精彩评论,其曰:“或谓高帝之围项羽,无靳智,无遗力,唯恐毙之不速也。羽死,封以本国而葬之,哀哭乃去,诚欤?曰,诚也。帝与羽俱起布衣,受命怀王,约为兄弟。鸿门之隙,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为之,亦既讲解矣。及羽背关怀楚,放杀义帝而自立,汉王假仁仗正以讨罪人。于是雌雄之势分。然而云扰风驱,电轰雷击,龙蛇交斗,山岳振摇一时,角逐胜败。智伸力屈之迹既已消散,无事则追念当时,杖剑并起,相与图秦,兄弟约言,辅车敦好,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者。此固英雄之人,心事落落之态,而史称其大度者也。诛则诛之,哭则哭之,道并行而不相悖,其斯之类欤!”

      《史记菁华录》卷一说得也非常妙,其曰:“羽以鲁公终,义帝命也。刘以汉为有天下之号,羽所置也。岂非天乎?”项羽杀了义帝,但其最后享用的葬礼却用了义帝当年授予的鲁公;刘邦杀了项羽,但他享用的国号,却是当年项羽授予的汉。真是天道好还。

      《汲郑列传》记有这样的事,可能对理解刘项的复杂关系也有帮助:“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也就是说,刘邦将归顺了的项羽部下全都改称项羽的名字,并全都封了官。这种做法到底是为了纪念项羽,还是凌辱项羽,以出那口受项羽凌辱的恶气。可能兼而有之。总之,刘邦是个爱才之人,项羽这个小兄弟才气比他高得多,处处压刘一头,刘对项爱恨交并也非常正常。因为不如项羽,所以要折辱死者;因为曾经是好兄弟,所以要纪念他。但这个记载可能也是传说之一种,并不那么靠得住。因为高祖功臣陈婴、项伯、吕清、项它等人,就没改名嘛。联系到刘邦听说韩信的死讯后且喜且怜的表现,其对项羽之死也应该有类似的心情。既高兴看到项羽的死,又表现出真切的惋惜,并且一点都不矛盾。蒙网友指出,菜九此说不对,应该是喊项羽的名字。可能菜九确实在这个地方搞错了。菜鸟嘛,出点错也很正常,不错倒奇怪。另蒙网友指出,丁公为季布母弟,应该是舅舅。不过菜九以为,母弟亦可以理解为同母异父兄弟。

      以上所引胡致堂的那段话说得真好,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刘邦项羽的不世情缘,让我们再来重温一遍:“智伸力屈之迹既已消散,无事则追念当时,杖剑并起,相与图秦,兄弟约言,辅车敦好,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者。”是啊,如菜九这样一生平淡之人,还动不动来个遥想当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像刘邦这样经过激越杀伐而有天下者,缅怀自己一生走过的路,为其惊心动魄处而感叹唏嘘不已,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何况刘邦总体上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分封功臣时,以灭秦为首功,灭楚次之。因为灭秦总体上是为天下,而灭楚总难脱为一人之责。那么,项羽在灭秦战事中的盖世奇功,正是非常值得缅怀的。如果加上两人原本交好,同功一体,这种缅怀之情更是如滔滔江水,一泄如注,正是“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者”。刘邦是个真性人,所以“诛则诛之,哭则哭之”,没什么不可以;“诛则诛之”,念则念之,更是人之常情。于是我们可以更好地检讨丁公之死,原来这位仁兄在前来讨赏之时,正巧赶上刘邦

      “无事则追念当时,……慨然有动于中而不遏”的当下,他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想都不用想,就能知道会是什么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丁公前来讨赏,却不曾想撞到了刘邦因怀旧而悲从中来,正想找什么人来撒气而无法可想的时候。刘邦一见此人,就想我那好兄弟就是因为你这个不争气的家伙而送了命。于是,皇帝一发怒,可怜的丁公就不明不白地死于非命。丁先生死得不明不白,后人也因此弄得一头雾水,引发了无数口水大战。菜九自以为懂项羽也懂刘邦,掺合进来,此其时也。

      本文出自菜九段历史的侧影

      历史的侧影目录

      诗经里的假大空

      触龙赵太后,千古大忽悠

      千古一王——陈胜王


展开余文
      千古谁识战钜鹿

      千古不散鸿门宴

      生为亡秦楚义帝

      才高九斗说项羽

      不死的项羽

      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附 古风探求

      当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

      张良的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

      附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

      吕太后的婚前协议

      附 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

      千古谁识汉贾生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附 皇帝的家谱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浩 然 与 溟 涬 同 科

      ——《历史的侧影》序

      田秉锷

      *******************************************************

      菜九段先生的新书《历史的侧影》将要版行海内,嘱我为序。油然想到程千帆先生关于如何写序言的教诲,不觉怅然。1993年圣诞节前,为了延请程千帆先生担任《淮海文汇》杂志的学术顾问,我在冯保善先生陪同下,叩响了程先生南京大学南秀村寓所的门环。先生和善如佛,慨然应允了我们的请求。那天谈了很多,其中便有作序的两难。话头是由某学生请程先生为其新书作序引发的。程先生说,当时没有应允。我与保善先生问何以故,程先生说:写序,就要有好说好,有歹说歹。如果有三条长处,我写三条;有两条短处,我写两条;自己就感到说了实话,心里高兴。但求序者多喜人说好,多怕人说歹。我不说真话,我不高兴;听我说歹,人不高兴,又何必找这份不愉快呢?最后,先生绕回话头,微笑着说:“序文我不作,你要出书,我乐于题签,我的字还是不错的!”

      教言在耳,先生已经远行。

      菜九段先生是我的朋友,也曾经在程千帆先生治下编过中华大典文学典。为他的新书作序,自然也要坚持程千帆先生的教诲:有好说好,有歹说歹。

      菜九段不姓“菜”,亦不叫“九段”。菜九段,网络笔名也。在《古史杂识》的前言里,作者这样解释:“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称,而菜九段作为网名,则是超级菜鸟之意。本意是说上网的水平很差,但也不妨推广到其他方面。”

      我识菜九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供职于江苏古籍出版社,担任中华大典文学典的编辑,业余时间对写新诗投入颇多,给我的印象是,其关注点似乎偏重于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这样的创作与探求甚得我心。

      1993年秋,我从徐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调入《淮海文汇》杂志社。该杂志的前身是《淮海论坛》双月刊。1994年元月,更名《淮海文汇》,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当年即刊发菜九的人生感悟两则。但在1995年末,菜九段忽赐我《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一稿,心中不由一懔:莫非这个医学学士、中医学硕士、新诗写手,改行搞历史了。及读文章,更觉惊异。徐州是汉天子、汉功臣的故乡,从来汉文化研究者人才济济,这么一个机密问题竟然被非徐州籍的客串学者抓去,真让人赧颜怀愧。此文刊布后,徐州汉文化学者多所扬誉。后来,一半相约,一半相赐,菜九先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于《淮海文汇》上刊出了他关于“秦楚之际”的历史研究论文竟有七篇之多。如《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秦代楚地吏治松懈刍议》、《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项羽分封新论》、《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项羽败亡原因新探》等。看一看标题,即可估量出菜九段独特的学术眷顾和学术考量。《淮海文汇》1997年年底停刊。十数年后,回首前尘,我仍然坚信菜九段的那些篇文字为这个小刊物创造了学术光荣。此后在我编辑《徐州文史资料》时,曾向菜九段约稿。他的长篇论文《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一经刊出,学术界就有人指出它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

      以上,是我站在纯然“编务”立场对菜九段若干篇论文刊布过程的怀想。当菜九段告别纸质载体,游弋于网络天地的时候,他的学术研究才算是跨越了热身期、走向了超越与创造。作为朋友,我们一直热线联系。关注他飞翔的时候,我也放飞自己的文化之梦。曾经两次约他参加沛县刘邦文化节

      ,我也多次南下金陵相访。饮酒泗上,登歌风台以说古;品茗白下,游玄武湖而讽今。年龄悬殊,专业反差,江淮阻滞,稻粱忧烦,似乎都没有限制我们对《史记》这一本书、对刘邦、项羽这一对古人、对“秦楚之际”这一特殊时段、以及对两汉文化诸悬案难题的思考。比如“秦楚之际”,也就是从陈胜起义,到楚汉相争的这段岁月,司马迁曾以“月表”的方式加以排列,可见是万分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为补历史界对这一特殊时段的粗略之憾,我与菜九先生曾拟仿《资治通鉴》体例,合撰《秦楚纲鉴》一书。思路理清后,所有的案头梳理工作都由菜九先生一人完成。六十万言,如沙堆山,检讨懒怠之外,我深佩菜九的学术坚忍。网上诸友,但知菜九出言快捷,横扫落叶,极少有人知道他是扎死营、打硬仗的角儿。

      2005年,菜九先生推出史学文集《古史杂识》。“古史”云者,仍是以“汉史”为主,以“秦楚之际史”为主。纸本的东西,让人踏实,但毕竟流布不广,知者不众。广大网友,多是通过虚拟化的刀兵布排,认识了菜九段的斩关夺隘。这也让久耽学院自傲的史学教授们屡屡惊诧:教科书外,居然还有天地!

      历史被误读,由来已久。历史被戏说,则是近年的热闹景。结果是历史的蒙昧主义泛滥而世人不觉。一个民族愚昧与否,有一个参照系,即看这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认识是否客观清醒。数典忘祖,数典侮祖,或既不数典,又不要祖宗的现代人真还不少。因而,历史精神的迷误,已是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

      重温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历史。历史是一个消失的过程。连历史本身都消失了,它还在乎后人的指指戳戳吗?读史,是一个借史而引动的启蒙运动、智慧工程。我们在追寻历史虚实、真伪时,其实是在寻找今日如何活得明白;换言之,进入历史,是在寻找今日的精神幸福。

      菜九先生明白这一点。当他选择以《史记》为资料库构建个人的话语平台时,他已经把历史的哲学思辨放到了追求的首位;把开辟第二战场,建立个人的学术根据地当成了阶段性任务;把一个科学工作者注重事实、质疑求证的学术品格贯穿于始终。我欣赏他的挑战气度,我尊重他的平民探究,我佩服他每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我尤其惊叹他突破陈见每每推导出颠覆性的结论。

      《历史的侧影》一书是菜九先生继《古史杂识》后的又一学术研究随笔集,除了改写了《古史杂识》的相关篇目外,又增加了一些精彩章节,如论张良,论陈胜,论义帝,论刘项、论鸿门宴等,其中的观点都是经过网络锤炼的。与《古史杂识》比,语言更加犀利,立论更加冷峻。该书除表现菜九先生在研究方面的写作追求外,还将给网络以学术,给学术以自由,给“史记学”一份惊喜。

      时下有“草根”或“山寨”文化盛行。菜九段的史论文字虽然游离于学院派之外,但其不媚俗、不仿拟、重独见、重原则的风格,却恰恰张扬了近代国学大师们倡导的自由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菜九段是一位精神斗士。

      菜九段有一份工作,他的做学者、做写手,都是业余的。自然有其长项,也有其弱势。长项是他的自由搜索,博览约取,见缝插针,无往不通;弱势是因为他没有受过学院派的史学训练,因而不能保证学术文章的四平八稳,无懈可击。说“翻案文章”,言重了;但菜九段的大多数文章都带有针对性或矫正性。也因其缺了最基本的文史学术写作调教,故而菜九的行文无所顾忌,笔下毫无遮拦,不依不饶,言辞咄咄逼人,杀伤力甚强,难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违忠恕之道。英气不可缺,霸气不可长。可能要等到他真正变得老奸巨滑的那一天,这些学术写作上的小瑕疵,才会从他的笔下淡出。另外,就是学术建构的任务,目前,已有阵列,已有声威。但“细柳营”的营建,对周亚夫来讲,比打一两场小胜仗更重要。但不客气地说,学术构建的重任,以菜九先生目前的学术准备,恐怕还需期以时日。

      尽管如此,借着网络交锋,菜九段还是磨砺出了自己的学术机敏和坚韧。但上阵之前,我知道他的读书求知从未放松过。“好古敏以求之”,这是孔子的教诲。菜九段或者已得一“敏”字。以我对他的学术期盼而言,“敏”之后,他的学术风格还会趋向中平。但菜九似乎也太满足于这个“敏”字了,由此,其最终的学术追求,可能也将终止于这个“敏”字。因为我不止一次听菜九说自己,一个学术上的门外汉,能搞成这个样子,也说得过去了。老实说,他的这种态度,我是不满意的。但考虑到他非专门训练的基础条件,他的这种态度或者也是一种自知之明。

      历史太厚重。历史谜太多。以历史作为思想话题,是聪明的选择,也是疲劳的选择。为了节省体力,攀登高峰,我们在旅游沿途肯定要忽略许多风光秀美的景点。这是我对菜九先生的提醒。不过,我相信他将是一个笑傲雪峰蓝天的人。

      是为序,并摘庄生语、太白诗为题。恰好菜九对庄、李二家也颇有心得,可谓不谋而合。仅以此与朋友共勉。

      作者邮箱: c9d002@163.com

      
标签:教师随笔 历史的侧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议论文引证法训练(高二备课资料)
下一篇: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