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40
标签:
教学论文
鱼和熊掌皆得是一条有效教学之路(教学论文)
福建泉港博文中学 王洪
从课标颁布实施、落实教学过程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道道教学风景线,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落实、充实的时效性正浓浓地芳香着教学园圃。但也有不少的课堂教学依旧奔波于对教材的星星点点的“深钻”“广教”;奔波于“技艺”高超的媒体设计;奔波于作业训练是登阶攀峰的捷径而淡化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游离于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至今仍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庞杂,或是教学行为四处游击,或是教学思路声东击西,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这将是一种着新衣穿新鞋,可衣鞋里依旧装满沙子而步履缓慢、艰难、费时的行路法,其危害将是学生疲惑,学以难用甚至无用的教学少效,抑或无效的弯路。
那么如何有效教学呢?窃以为,在教学中,实施“鱼”和“熊掌”皆得,不失为一条有效学之路。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双基教学,也要重视文本的人文性教学,这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学自然是要通过语文的阅读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栽培”,催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传承传统的“听说读写悟”的能力的提升而达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语文双基教学比作“鱼”,把文本的人文性教学比作“熊掌”,让学生真正读有感情,学有心得,悟有体会,思有发现,惑有解答。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鱼”和“熊掌”皆得,来有效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以一个教学片断来作说明,同时求教方家。
请看重庆涪陵代保民老师教学《春》的片断:
师:(在黑板上班书“了”)这个字读什么? (生或说读le,或说读liao)
师:有没有同学统计过,《春》这一课中,一共用了多少个“了”? (生摇头,并迅速在书本上开始勾画。)
师:总共有多少?
生(齐):12个。
师:该念什么音?
生(齐):le。
师:请同学们把带有“了”字的句子勾画出来,看一看共有多少句?
生(齐):9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9句带“了”的句子,看这个“了”字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没有?
师:请齐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生齐读。)
师:对“了”字有感觉没有? (生脸上茫然。)
师:我们再齐读这一句,但必须把“了”字删掉不读。 (生齐读。)
师:这次感觉怎样?
生1:读起来拗口,总感觉读的是半截句子。
生2:感觉不到作者的感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师:有这样的感觉非常不错。我们再读一次,这次把“了”字加上去读,并把“了”音稍微读长一点。 (生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3:有一种无比喜悦兴奋的心情。
生4:好像是作者在欢呼春天到来。
师:了不起的发现。看来这个“了”字不简单呀。按照刚才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后面的8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品读、勾画、讨论、交流。)
生5:“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了”写出了春天从熟睡中自然醒来时的心满意足的情态。
生6:“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三个“了”字是排比句的末字,感情一句强过一句,一浪高过一浪,把作者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让人仿佛看到作者歌唱春天是那激动的样子。
生7:“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中,假如去掉“了”字,好像并无大碍,但有了“了”字,给人的感觉是桃树、杏树、梨树仿佛是在进行“赛花”,每一棵树都在争先恐后开花,都在用满树的鲜花来迎接春天,写出了花的情态。
生8:“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句中有两个“了”字。当我把这两个字音稍微读长一点时,我仿佛看到作者正在欢笑着观看着孩子幸福地放风筝的情景,看到了作者脸上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展现出的那种喜悦之情。
师:同学们,“了”字了不起吧!还有同学有话说吗?
生9:没有了“了”字,句子的丰富情感就不能完全再现出来,甚至使句子的情感倾向不确定。
生10:如果没有“了”字,读起来非常憋气,根本无法抒发感情。
生11:今天我第一次品味到了“了”字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在学生兴奋之时,我顺势带领学生进了“又一村”。)
师:同学们,《春》这一课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齐):10个自然段。
师:再看看每个自然段结尾的字是个什么字?
生12:有5个,是“了”、“的”、“着”、“望”、“去”。
生1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也有“领着”一词,也可以算是以“着”结尾。
师:它们分布有规律吗?
生14:1、2自然段是“了”;3、4自然段是“的”;5~10自然中除了一个“望”字,其余都是“着”。
师:我不知道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此文时是不是有意而为之,我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意图。同学们能不能猜猜他的用意呢? (生朗读,讨论,非常积极。)
生15:“了”、“的”、“着”是否可以看成是文章的韵脚呢?从而使文章在整体上读起来押韵,给人以散文诗的旋律。许作者是在想说春天就是诗歌,像诗一样美丽。 (许多学生点头,有的竖起大拇指。)
生16:1、2自然段末尾的“了”表现的是春天真真切切来临时的兴奋喜悦之情。;5~10自然末尾的“着”好像是写春风、春雨、春天中人们一直保持着美丽、活力和生机,用不减退。而3、4自然段末尾的“的”…… (回答不上来。)
师:见解独到。我们为他鼓掌!谁来补充?
生17:我认为3、4自然段末尾的“的”和句中的“的”都是描写小草和野花情态的,赋予了小草和野花以神韵,以灵性,读起来特抒情,特有情味。
生18:我认为1、2自然段末尾的“了”,3、4自然段末尾的“的”,5~10自然末尾的“着”,就像音乐的三个乐章的标志。第一乐章是歌唱春天的到来,第二乐章是歌唱春天来时的神态,第三乐章是歌唱春天的青春、活力和希望。每一张自有音节标志,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使得散文读起来就像音乐一样的美丽和抒情。 (掌声热烈。然后我请学生分乐章分小组朗读,并叮嘱学生特别注意每一段最后一个字一定要读出韵味来。读后,学生说真的像歌曲一般的抒情。)
展开全文阅读
窃以为,这个教艺新颖、教学过程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个有效教学的精彩诠释,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精髓的教学实践。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读文”“品文”其实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读有感情,学有心得,悟有体会,思有发现,惑有解答的双基教学和人文教学得到细致落实的具体体现,我以为这正是“鱼”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学示例。
示例中,教师教的轻松自如、柳暗花明,学生学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抛开传统的教学定势,而认真、透彻地研读文本创造性地设计、优化教学的教学行为;其次是教师有对于精微之处驾驭教材、把握教学,“用教材,而不教教材”的文本理解的深刻性,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读文”“品文”教学。这也就给我们备教材、备教学、备学生予以了深深的启示。
就语文教学实质来说,我们知道所谓“读文”“品文”就是教学中要读出文气、读出文本风格、读出文章旨趣,在读中悟出情感以内化情感的共鸣和在品析中品出文章的情感、品出文本的谴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艺术技巧以及表情达意的意蕴,可见示例中的读文品文也正是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鱼水关系,这也正是鄙人“鱼”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学之见的教学大道的寻径。
试想,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读”去无味的“品”或者说脱离了“品”去盲目随意的“读”;如果只是一味的分析设计,优化媒体视角;如果只是教参阅读备课,或者四处出击、声东击西;如果仅是勉强看看文本,就凑合下笔“教案”,这是难以教化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学会参悟体会的……如果有这么多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厌语”“烦文”,这又谈何语文教学有效或高效呢?那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就会成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了。
其实,畅游语文教学奇葩花园,我们会发现无数的教改实验专家施教者,在这块语文花圃里,他们用他们的洞察、敏锐、钻研、实验的智慧绽放着语文教学的枝枝花蕾。例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宁鸿彬、余映潮、程翔……你看于漪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精湛“读品”教学,程翔教学读《背影》时,学生因感悟潸然泪下的情感“读品”之教学,魏书生教学《菜园小记》,让学生闭上眼在读听中走进菜园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美读品味”法,余映潮的一读二读三读的“读品”教学艺术等等,无不给我们教学语文和内化学生品“文意”品“文理”的教学思路带来了一种有效教学的思索。
细心梳理一下,我们教学低效或者无效,原因是多方多面的。但站住歇息一看,仍然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浅薄、随意所致。比如说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锻铸和追求,而去渴求虚假花哨的现代媒体技术;教学的着力点不是用去参透文本引领学生目视文本,而是花在依托教参放在教学形式的花样设计上,去克隆教参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缺乏个性化教学;教学的夯实点不是放在展开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在脑海里浮现一幅幅具体的景象,落实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而是让学生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不是花精力在今天——钻学教材、深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标》“教学建议”语),而是花在昨天的“记忆”堆里,譬如,用课件出示某个知识点,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却不让或点拨学生去比较、去理解;又如某青年教师教学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小说《窗》,不是抓住语文的意蕴、语文的美引领学生去品读文章,去咀嚼人性美丑,去感悟别有洞天的艺术手法和新颖别致的结构艺术,去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美,而是大谈“新时代我们怎样做人”,大谈“八荣八耻”,大谈英雄舍己为人等说教式的标语心得,结果只能是伤害学生语文心,消弱学生语文情。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不别再一一举例了。总之,在《语文课标》颁布、实施到今天,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或者高效,已经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课题了,它不容许我们拖沓、懒散,跟时代不合拍,它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端正教学态度,秉正教学行为,笃学博识语文教学意蕴,让语文教学之“得”得行天下。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躬身教学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正视书本,心静教材,学习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文本,参悟语文意蕴,谙熟语文教学过程,巧用妙用各个教学环节,做到以下几点,我坚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会是一番“惟有活水话源头”的新景象。
⒈立足课文,研读教材透彻,参悟文本意蕴,选择好教学突破口,是备好文本、备好学生、上好课文,监控好教学过程,落实好教学环节的关键,即是有效教学的路径。
⒉设置好情景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有一石激浪的情感涟漪,去和教材、和作者、和同学、和老师对话,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⒊确定好教学内容,在研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调正好教学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精细之处,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大道。
最后让我们用特级教师于漪“我一生都在学做老师”的话来警醒自己,因为这是为人之师的教学之德,也是鞭策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诤言。
标签:
教学论文
鱼和熊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插上鉴赏的翅膀,飞向文学的殿堂——浅谈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教学论文)
下一篇: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学生习作](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