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393  
标签: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老师敢不敢、能不能跟高考指挥棒较劲?
《文汇报》载文发问:中学语文老师敢不敢、能不能跟高考指挥棒较劲呢?

      忧心于现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批名教授自发“客串”,为中学语文教学“问诊把脉开方”。不过,在欣喜于进展的同时,忧虑还在——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真能行吗

      日期:2009-11-30 作者:王乐 来源:文汇报

      人民教育版语文课本、《新语文读本》……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出自温儒敏、钱理群、袁行霈、蒋绍愚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之手。

      “这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越来越不受重视;而我们身在大学课堂,深感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与大学的要求差距很大!”北大中文系的知名学者们着急之下,纷纷自发动用各自资源“问诊把脉开方”,希冀还中学语文教学以本真。

      高考大赢家瞧不上高分

      每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新生都是高考大赢家,但他们中居然有相当一部分瞧不上自己得的高分,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持批评态度。

      中学语文”的小论文,不想引起学子们格外热烈的反响。来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和医学5个学部10多个院系的近80名学生,居然有30多人对中学语文教学持否定意见,另有20人“保持中立”。“高中语文课学了点啥?也就是机械记忆字词句、牵强理解现代文,写作文则是为应试而学着造假……即便不上语文课,靠高三最后一年突击苦练,高考得个130分也大有可能。”“语文课应该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的挤压下,变得刻板、教条而单一。”有学生甚至说“一碰到语文就头痛……”

      主讲教授发现,很难马上领着这帮大一新生走进学术厅堂,因为先要改变他们以前被练成的语文学习模式。

      语文教学研究逐渐边缘化

      “语文教学在各个层次的教学系统中,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身为综合性大学的中文系教师,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做点什么呢?”5年前的冬天,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温儒敏教授发起成立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若干年过去,这个纯属“民间组织”性质的研究所,仍旧是“虚体部门”——没有办

      北大中文系曾在某个学期,为全校本科生开出一门“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课。课后,主讲教授布置写一篇题为“我看公场所、没有经费支持;但有10多位中文系名教授,在本职工作外,急切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问诊把脉开方”。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本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强项,但现在早已被边缘化了。”一位专家说。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110多个教师中,真正在搞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只有4人。据说在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院系,搞语文教学专业的,也不到全部教师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高校日益推崇“研究型”,师范大学也纷纷往那边靠。这一来,在不少师范院校的中文系,但凡与中小学有关的学科(比如“教学论”),就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以“研究型”的学术评价标准,这不够档次。

      “这很不正常!基础教育研究在师范院校竟然没了地位。但谁都知道,基础教育非常重要!”为此,北大中文系开始组织资深教授参与“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并在全国陆续推动课题招标,组织关于语文教学的9个专题调研——这些研究课题都直指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弊”!

      新课改的好经就怕念歪

      目前,在全国发行、试用的5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民教育版使用面最广。担任执行主编的温儒敏教授看到高中课改实验在全国20多个省市展开,既欣喜于变化,也有担忧:必修占1.25学年,课本较以前薄了;选修为1.75学年,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修满学分即可毕业,选修内容丰富多样……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造就的最大变化,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能够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但实际上,1.75学年的选修内容,在很多学校难以落实——迫于高考压力,完成必修课教学后,它们立即转入了高考复习。”

      “新课标”在力求保持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突出人文性;希冀改变以往将文章分拆细解的“暴力式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但据了解,不少中学教师授课时难改“惯性”——一方面改了教学形式,把单纯灌输方式改变为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应对高考,摸索各种“规律性、技术性方法”。在某些试点省份,由于新课改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中学语文老师们“几乎不会教书了”:“少讲,怕会考到,多讲又怕不考,做了‘无用功’。”

      大学教授“客串”,力图还中学语文教学以本真,扭转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但这恐怕不是单靠我们就能改变的”。温儒敏教授对记者说,我们“敲边鼓”固然重要,最终还得靠中学语文老师。

      可是,中学语文老师敢不敢、能不能跟高考指挥棒较劲呢?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本报北京11月29日专电)

      
标签: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关于高考作文准备的建议--与一位中学生网友的对话(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自主阅读并非自由阅读(人教版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