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78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知识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技巧目标:
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阅读完成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毛骨悚然 和煦 废墟( ) 不寒而栗( ) 踉跄( )祈祷( ) 呆滞( ) 婆娑( ) 噩( )梦
嬉( )笑 撰( )写 雏( )菊 窒( )息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这样一个地方,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参观?作者为什么要报道?
明确: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 悲惨 愤恨
后两问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
(2)在介绍参观过程之前作者先对集中营的哪些情况进行了介绍?
明确:集中营现在的环境、方位、历史等。
(3)对集中营的历史,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介绍?这些介绍使你对集中营有了什么认识?
明确:十四年前 幸存者的回忆录 集中营司令的回忆录 波兰人的说法
(4)在课文的前三段作者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加以理解。
明确:可怕。
最可怕的事情——阳光 树木 草地 儿童
可怕地颠倒——曾经是人间地狱 现在阳光明媚 杨树婆娑 草地碧绿 孩子嬉戏
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反讽,对比强调这里曾经是最黑暗、最冷酷、最没有人情味的人间地狱。现实的欢欣的场面并不能使人忘记过去的这一切,人们来到这里,依然会感受到曾经的一切。
(5)在叙述整个参观过程中,作者抓住哪几个方面来写?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集中营什么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抓住见闻和感受来写。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地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细节描写:恰当的细节描写刻画细致传神,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
示例分析: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作者更多地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更易激发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
展开全文阅读
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使命感。
▲“够了”简而味永。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6)、体会结尾描写的作用
最后看结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讨论:
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文章题目却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而且写出之后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
(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送向死亡
德国乌泽堡,一群犹太人正被赶往集中营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永别
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等待死亡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奥斯威辛1号集中营
用石头砌成的建筑物是奥斯威辛1号集中营,周围布满了带电的铁丝网,牌子上写着:“危险:高压!”许多逼得发疯的囚犯扑向这些铁丝网而自杀身亡。
虚弱不堪的老人
在拥挤不堪、令人窒息的火车上饱受两天半的折磨之后,一些老人已变得虚弱不堪,坐在铁轨上再也无法站起来排队接受挑选。一会儿之后,一辆倒垃圾的车会把他们送到毒气室,然后象卸煤炭似地把他们倒在地上。
最后一站的等待
在这片以“白桦林”命名的死亡集中营里,面有恐惧但仍怀有希望的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照片中的人刚刚被带下火车,但是立即又被塞进了没有食物、水和卫生设备的野外临时帐篷里,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他们被杀害,然后尸体被焚烧。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伊扎克•阿拉德)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