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87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具备相当的分析、综合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归纳、抽象能力。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概括的是内容,需要理解的含延及语言、结构等方面。最终以把握作品写作意图为目的,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建筑)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解题
(一)《胡同文化》概说
《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二)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一词:“文化乃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
杜威:“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钱穆:“我们屡次说过,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种部门之配合,人类文化逐渐演化,则方面愈广,部门愈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出七个大部门: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生活全部的概念。
(三)有关资料简介
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清、明、元,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2、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3、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
(四)文学常识
1. 四合院: 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也叫四合房。
2. 国子监: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筛选主要信息。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分清层次。
1、胡同
(1) 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 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 源于生活
(3) 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 (数不清)
展开全文阅读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方便而安静) 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2、文化
(7)封闭的文化 (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冷漠)
(10)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1)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2)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3)“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 影响 取名 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 焦急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与名师对话》“基础夯实”
第 二 课 时
一、知识回眸
二、文章赏析
(一)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化形态)
2、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 (人际观念)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物质生活)
4、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人际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二)第十一、十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分别以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小结:作者从大量生活细节出发,从切身感受入手,概括了胡同文化的种种特征,阐释了胡同文化的内涵。阐释的过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全面又亲切。
(三)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北京胡同?
1、胡同名称的来源
2、北京胡同的规模数量
3、北京胡同的作用
4、胡同内部构成
(四)第五段为何不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作段意?
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上文的“胡同”过渡到下文的“胡同文化”。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有两方面的意思,更加全面。
(五)文章的前五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建造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又反过来制约和支配人们的生活思想,二者密不可分。从文章来说,有了北京的“方方正正”和“胡同”这两部分,“胡同文化”这一部分才有了依托。
(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1、赞扬与喜爱:“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七)阅读:“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八)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 (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 话 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 怀旧之情。
三、拓展
(一)“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二)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三)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四)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四、 布置作业
1、完成《与名师对话》“能力提升”
2、课外阅读冯骥才的《文化眼光》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艺术(教学论文)
下一篇: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