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318  
标签:教师随笔
杨振宁教授论中国文化与科学问题
杨振宁(中国学术城) 

    本报讯  香港《新亚生活》月刊2 月号刊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

主杨振宁教授于1999年12月3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演讲《中国文

化与科学》。杨教授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一、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二、传统中国文化

如何处理“外学”;三、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求“理”;四、近代科学

如何求自然规律;五、传统中国文化以归纳法求“理”,通过抽象化

求“内外一理”;六、单音象形文字的影响;七、二十世纪的科学与

中国文化;八、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九、展望下世纪的中国科技。   

关于中国传统人本文化问题,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

“内学”,以身心为主。比如说,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

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那么

如果中学是内学,可是也必须要处理外学,因为外学是人的身体以外

的自然的一切,怎么处理法呢?如果查中国的古文献,对此有很多的

讨论。总结起来,下面这几句话也许可以概括多半的观念,他曾经说: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他又说:“心明便是天理”,又

说:“万物一体”。这些说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界事物

需要了解的总的态度。

    关于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处理“外学”,杨教授说,我们可以看到

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从王阳明开始

的,董仲舒就说过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朱熹说:“天人一物,

内外一理”、“天人无二理”,什么叫作“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呢?

就是说有一个“理”,这个“理”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

是一回事情,这个整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

我认为,这个“理”是一个精神,或者说是王国维所讲的“境界”。

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不问“理”是什么,是问“理”不是什么。

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理”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规律,或者

是定律。这些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

而这个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方

向是一样的,可是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

个定律,没有这个规律,没有这个规则的观念。  关于传统中国文

化如何求“理”?杨振宁教授认为,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要达

到的境界,是这几个字,在各个地方,在不同的哲学家的言论里,你

都可以看到:“理一分殊,义以盖全,内外一体”。“理一分殊”就

是说“理”是一个,只有一个“理”:“分殊”是说它用在不同的情

形之下,有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要问:既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追求一个“理”,用什么方法来追求这个“理”

呢?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来求“理”?如果仔细分析,我想会得到一个

结论,这个方法就是归纳法,即把许多分处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些状

态,归纳成一个最终的“理”。这是一个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

符号化的过程。通过这一类思维方法,传统的中国文化想要达到一个

了解世界一切之一切的境地。

    在谈到近代科学如何求自然规律时,杨教授说,近代科学跟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方法的不一样,首先可以肯定:近代科学也是在追求

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传统中国文化所讲的“理”,这就是“自然

规律”。所以,近代科学的“自然规律”,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理”。那么,近代的科学怎么来追求这个自然规律呢?其精神和

方法之一,跟传统中国文化一样,是用归纳法求得这些规律。不过,

近代科学跟传统中国文化一个主要的分别,是前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

另外有一套思维的方式,这第二个方式是从上到下的,是推演,是用

逻辑的方法来推演,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所没有的。

    杨教授强调指出,推演的方法需要逻辑,这是近代科学精神诞生

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中国古时候没有发展出这个逻辑系统。第一次对

于这个逻辑系统有一点涉猎的,是1607年徐光启跟利玛窦翻译了《几

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惜影响不大。徐光启对于逻辑的重要性,有很

深入的了解,可从他对《几何原本》的序所讲的一些话,以及他一些

别的文章中看出。可是这个推演的精神、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里

头没有,他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后来也没有发展下去。

    杨教授从近代科学的精神是把归纳法跟推演法结合起来谈开去,

论述了近代物理学的精神。他说,今天物理学的结构,可以说是分成

四层,从一到二到三到四。首先是最基本的现象,为研究这些基本的

现象,你需要做一些实验。那么从这些现象,从这些实验,一个很广

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提炼出一些东西来,这就叫做“唯象理论”。

“唯象”的意思,就是你只是从这些现象来着眼,把这些现象归纳出

一些规律,那么“唯象”理论跟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又是归纳的,

又是推演的。近代科学重要的一点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所以可以从

一变成二。那么二跟三的关系呢,是要变成一个更深的理论结构。最

后从三到四,则是把这些理论结构变成一个数学的语言。可以说,以

上所表示的,正是近代物理学的精神。

    接着,他又阐述了力学是怎么开始的问题。杨教授说,力学经过


展开全文阅读
四步:第一步,是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他是16世纪的人,对于

行星在天上的位置,做了以前所没有过的、当时最精确的天文观测。

过了一些年,来了开普勒,开普勒是一个理论天文学家,他仔细研究

了布拉赫的这些数据,然后归纳出来了三个定律。这三个定律,就是

“唯象理论”。这三个定律,第一次提出来行星的轨道。布拉赫跟开

普勒都已相信哥白尼的“日心”理论,而开普勒更第一次提出:太阳

在中间,地球绕着太阳转,行星绕着地球转,都是一些椭圆,而不是

圆,也不是圆上加圆的那种从希腊传下来的想法。开普勒的“唯象理

论”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又过了几十年,牛顿出现了。牛

顿对开普勒的这些观念,这三个“唯象理论”的定律,加以解释,这

一解释就形成了今天的力学。大家知道有牛顿的三大定律,加上万有

引力定律,就可以准确地解释开普勒的“唯象理论”。而牛顿的这三

个运动方程,加上万有引力,是基于他所发明的一些数学的方法,也

就是微积分。所以,这一二三四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顺序的。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两个之间的关系,既是归纳

的,又是推演的。所以总结起来说,传统中国文化跟16世纪以后才发

展出来的近代科学其分别是什么呢?是传统中国文化要求“理”,近

代科学要求“自然规律”。但传统中国文化求“理”的方法,只有归

纳法;而近代科学求规律的方法,则是推演法再加上归纳法。

    杨振宁认为,传统中国文化以归纳法求“理”,通过抽象化求

“内外一理”。他说,传统中国文化怎样进行归纳呢?那就是,思考。

比如我们知道,有名的王阳明“格”竹子:坐在那儿,看着竹子,脑

子里头还转来转去,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个竹子的“理”是什么。这跟

西方的近代科学精神不一样。不错,后者也要有思考,可是还要有实

验。因此,传统中国文化跟近代科学从精神上最主要的几个分别就在

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思考来归纳天人之一切为理。这

个传统里头,缺少了推演,缺少了实验,缺少了西方所发展出来的所

谓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学)。关于传统中国文化重归纳问题,

杨教授指出,传统中国文化想要达到这个“理”,是经过归纳,用一

些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步骤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

里很重要的一元,叫作“太极”。它所代表的,是一个要把所有的现

象,包括物理界的现象,跟生物现象,全都归纳成基本的几个字,比

如“金木水火土”,比如“阴阳”、“男女”、“乾坤”。这是中国

文化传统最典型的思想方法。    又如,中医,说起对于人的身体

的了解,总结出几个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的精神就是要把对于人的身体、人的疾病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归

纳成几个字,而从这几个字来了解人的身体结构跟人的疾病是怎么回

事。这是传统思想方法最重要的表现。再看一看中国的传统里面,代

替西方的Ten  Commandments(十诫)的,也是几个字:“忠”、

“孝”、“信”、“义”、“福”、“禄”、“寿”、“气”、“韵”。

这些字,在中国的传统里头,每个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西方就不

像中国这样,倚重用一两个字提炼出精神内核的思想方式。

    再如,中国传统的对联。像挽联,一幅挽联通常希望用十个字、

二三十个字、至多四十几个字,要把这个人的一生,包括他的事业、

他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人际关系等,概括起来。如果做得好,确

实能够提炼出一个精神,而这个办法在西方是少见的。这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中国的诗词往往很短,比西方诗平均起来要短。我认为,浓缩、

提炼、符号化或者象形化,在中国的传统里头的重要性,比西方来得

高,这当然与中国的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头

对于浓缩化、抽象化是这样地注意呢?这是因为单音象形文字的影响。  

关于单音象形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杨教授认为,中国文字是单音

象形文字,不是拼音字。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中国有许多方言,可是

只有一种文字、一种语言,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为

什么中国没有分裂成许多国家?中国的版图比欧洲的版图还要大,中

国的人口比欧洲的人口要多很多倍,中国的民族传统,是许多民族混

流起来的,不比西方不同民族的数目来得少,可是并没有像欧洲这样

分裂成许多国家,或者像印度,虽然形成一个国家,可是里头有很多

不同的宗教,很多不同的语言。这是什么缘故呢?其中最主要的,就

是因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一个很强的统一趋向,不是拼音文

字,不必文随音转而增加分裂的可能。

    杨振宁特别强调,中国语言文字与整个的文化特别注重精简,直

接与中国字是单音象形文字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因为中国字是单

音字,不罗嗦,精简以后,读起来音调铿锵,又因为中国字的笔画多,

写起来慢,所以要精简。所以,在中国的传统里头,在中国的文学里

头,“美”这个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精简化,要浓缩化,要抽

象化,最后就渗透到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里面了。

    关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与中国文化问题,杨教授指出,20世纪的科

学突飞猛进。以往的世纪也有过很重要的成果,可是,没有一个过去

的世纪比20世纪的重大成果多。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从文艺复兴以

来的六七百年,经过了近代科学工业革命,科学跟技术发展到了今天

的信息工业,是一个指数的成长,因为这些发展,20世纪人类的生产

力大增,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增,这是以前600 年,可以说是1300到1600

年之间,西方的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工业革命产生的后果,是

一个指数增长的后果。

    关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他说,20世纪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的说

来,是传统文化加上现代化。今天,到了20世纪的末年,我们回想一

下,这个现代化使所有我们想象得到的地方,都受到重大的影响:衣、

食、住、行、人际关系、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教育、

音乐、雕塑、建筑、人生观、宇宙观、文学、艺术、医药、科学技术,

没有一项在20世纪的中国不因为现代化而受到巨大的影响。而这个变

化,我想到了下一世纪,是还要加剧的。那么,我想指出一点,是关

于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中国有什么发展。在1900年,我想没有一个中国

人懂微积分,1900年是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两年,那个时候没有

微积分的课程。1905年,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废除了科举。然后

又大举留学,先是到日本,然后到欧美。这以后,到了1925年,少数

的大学才开始筹办算学系、物理系  那时候不叫数学系,叫作算学系。

我去查了一下,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算学系、物理系的名字,在1925

年前还没有。比如说,我比较熟悉的清华大学,就是在1926到1927年

之间,才正式成立了算学系。到了1938年,我进大学的时候,西南联

大的教学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级,这个是一个极快的现代化。到了1964

年,中国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而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人数之多、知

识的方向之广,是很难想象的。再到了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人

造卫星,到了1999年,前一些时候,大家知道,“神舟”成功地发射

与收回了,你看,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快速的进步。    展望下

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杨振宁教授说,有许多人看到中国非常落后,

非常贫穷。于是他们就以为中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不行的,这是一个

很大的错误。事实上,中国要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快,而且神速地

快。你看我这儿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你就知道,以这么大的一个国

家来说,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成就。那么,为什么中国还是贫穷,还

是落后呢?答案很简单:中国要想以100 年的时间,追上西方700 年

的成绩,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第一线。我们对20世纪中国的这一

历史要有所了解,我们才可以对下一个世纪的中国科技作出展望。

    杨教授强调指出,下一个世纪的中国科技前景如何?我的结论是,

中国要想追到世界第一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我对于以后50

年,以后100 年中国科技的发展  前途,是非常乐观的。 

                                    (本文取自光明日报网站)

标签:教师随笔 杨振宁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化的翻译
下一篇:中国当代文学与自由写作的权利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