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701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二(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雷真民
列夫•托尔斯泰和泰戈尔分别是俄国和印度重要的文学家。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今天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来体会世界名著的魅力,加深对这两位作家的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时代背景。
2、理解作品的内容。
3、学习从情节、人物、写作特色待方面对小说进行赏析。
知识汇总
《娜塔莎》
提起列夫•托尔斯泰,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作为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些代表作,即使历经了几个世纪,今天读来,仍然有着它的重要意义。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生于1828,逝于1910。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关于《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长达一百三十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七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也一直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提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内容分析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主要描写的是16岁的娜塔莎遭遇爱情和激情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表现。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先是简单地一句话就交代了参加舞会前的娜塔莎的心态:娜塔莎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她妈,索尼亚,都要穿得不能再好”。接下来,娜塔莎的所有言行都围绕着这一点。先是帮索尼亚改变缎带样式,不断地嚷着“不是那样的”“让我来”,接着欢快地拥吻母亲,再修饰自己的服饰。读者几乎不用多做思考,就看到了一个蹦蹦跳跳、热情天真的少女形象。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塑造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采用心理描写。舞会上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把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少女渴盼的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美丽的自己的心态一览无遗。这里,作者并没有详细地写出娜塔莎的表情,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将她的舞姿写得曼妙诱人,越是能够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所有的一切是通过娜塔莎的眼睛来展现的,我们几乎能够想像得到娜塔莎是带着怎样的急切的神情站在大厅里,等待一位绅士来邀请自己,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集之处。
第三部分,收到阿那托尔的情书的娜塔莎睡得安静、温顺、幸福,醒来对索尼亚狂喜地微笑,涉世不深的她认为自己拥有了爱情,而她活泼的天性又使得她急于把自己的幸福和好朋友分享,希望别人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而当别人对此发表质疑时,她会不假思索恼怒地对着朋友说“你什么也不明白,你不要说蠢话”,“我爱了他一百年了”,“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不能够怀疑他”,一个为了爱情丧失理智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娜塔莎为了这份不成熟的感情甚至不惜和好朋友翻脸,尽管作者在这里只用了语言描写,但我们还可以看到她的表情瞬息万变,羞涩、恼怒、慌张、决绝。而这一切原因只有一个:她的爱情来了,击中了她的大脑,她只愿意享受、而不愿意思考这份爱情,这个时候的她,除了阿那托尔,任何事情都不愿意考虑,所以她会做出让人惊愕不已的决定——撕毁婚约。
写作特色
托尔斯泰最擅长的是将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的描写,最突出的细节描写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作者在展示各种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的同时,着重写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在生活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在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他不孤立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把它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事态的发展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也就是说,托尔斯泰特别注意提示不同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的不同表现,关于描述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过渡,说明心理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展开全文阅读
《娜塔莎》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脸色和眼神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常常是无言的心理描写,所表现的心理变化过程既体现了事态的发展,又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选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细节,内心独白的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发挥,以及对人的复杂思想感情的真切理解与深邃表达,这一切都通过丰富而又多样化的语言,自由地编织进一幅艺术锦缎之中。
思考问题
结合文章的内容,就作者所运用的细节描写,作一些分析。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作者用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来表现娜塔莎的性格特征,她还没有把自己的服装弄好,又急忙对妈妈一边嚷着“帽子还要偏一点”,一边就冲上前去了,结果“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下来”。忙着为别人操心,倒把自己的衣服搞得狼狈不堪。一个小动作,就把急于参加舞会的娜塔莎的兴奋、激动、焦灼不安的心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当风度翩翩的安德来公爵向她邀请时,她“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并且脱口而出“我等你好久了”,这样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也表现了翩心直口快的性格,她的想法,她的感触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年轻的她不愿意错过和异性亲密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当一个备受瞩目的异性站在面前时,作者写她“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笑容”,简单的一笔,就将娜塔莎那种从尴尬中忽而解放出来的心境点得通透。突如其来的欣赏让原本“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跳得好极了”,“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对娜塔莎而言,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跳舞这么简单,而是年轻的自己得到了异性的肯定,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素芭》
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 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 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 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 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关于《素芭》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素芭是一个如清水般明净的女孩子,是一个被作者刻画得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物,上天没有给她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但给了她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民办、倾听世界、感受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只是,身边的人忽视了她的表达,包括父母、朋友。她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们亲切“交谈”,可是她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最终,因为她的缺陷,无法避免地被推向悲剧的结局。作者对人世的悲悯情怀也一览无遗。
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素芭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孩,但是她仍然不能够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这个悲剧人物可以产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的一人概括,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清兵卫与葫芦》
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因为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学生。他有自己的
爱好,但是他并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周围有很多他不能够控制的“势力”。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呢?
学习本文,主要要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体会小说情节与细节之间的关系,增强在阅读和写作中对细节的敏感。
关于作者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
志贺直哉于1918年经过短暂停顿后,重新执笔,以创作上新的成就,蜚声于大正文坛,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对人性作深邃的观察,对于庸俗与虚伪有惊人的敏感与强烈的憎恶。他具有理想主义的热情。1917年的中篇小说《好人物夫妇》,表现了他心境的转移,从生气蓬勃与激越的性格转变为苍劲沉着的态度。
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
内容分析
1、概括《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
《清兵卫与葫芦》1913年1月1日发表在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上,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简练、活泼、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中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展开余文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在主旨上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第三单元的《炼金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的寓言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最初的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二是在更深一层,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但也正是因为无法沟通,这种内心的世界就显得更为广大——与人沟通,很难不受到流行思维的左右——比如,清兵卫如果要讨那个教员的欢心,最好是把武士道多多学习一下;要讨父亲的欢心,起码要妥协一下、欣赏马琴的葫芦、那种又大又长或者奇形怪状的葫芦。因为志贺直哉的父亲爱读马琴的作品,作者用清兵卫对马琴的葫芦不屑一顾的细节来暗暗嘲讽父亲对文学的无知。在作者发表的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和功利主义气氛中,作者本人对美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显得非常微不足道、落落寡合,这正与清兵卫的处境相似。
为了实现这个深层主题的表达,志贺直哉在内容材料的选择和写法的运用上都颇为讲究。比如,清兵卫的处境和第四单元中的哑女素芭相似--素芭的世界也是无法与人沟通,只有几个动物做她的知心朋友。素芭的内心世界经历泰戈尔的充分书写,已经展示在读者面前;而本篇的一大特点,就是心理活动略写,以行为描写来代替心理描写,这一方面是让读者从这些"外部"的行为描写中去体会清兵卫的心理,调动读者自己情感体会,另一方面,则稍稍减弱了作者的写实性,增强了寓言性。
3、这篇文章的情节主线是什么?
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后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4、小作者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也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台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外国小说欣赏三(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