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34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三.分析、

六、研习课文:

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展开全文阅读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5、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6、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七、总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诵读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2、.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释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一)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  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重点字词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重点字词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重点字词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二).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重点字词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展开余文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过秦论》《六国论》与本文,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

六、作业:

仿照例句仿写: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 

六国:                        ; 

项羽:                     ; 

学生:                         。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伶官传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雷雨公开课教案第三课时(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