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3407  
标签:德育论文 七年级德育论文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论文)
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 刘朝军

摘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德育教育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但最有效、最直接、最基本的还是潜移默化,在无声无息中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升华。

关键词:德育 教学 渗透 升华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才”。可见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在教育中的地位。古人说得好“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刚从小学步入中学的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正处于“人之初”的起始阶段,他们犹如一块埋藏于泥土中的璞玉,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刚刚在建立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及强。此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循循善诱,正确引领,精心打磨,细心雕镂,加以时日,一定能将其打造成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氏璧”。

德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放在首位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几节政治课,不是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就一蹙而就的。德育教育是无形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纵观中学阶段各科教材,德育元素最多的莫过于语文。古人说:“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适先生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可见文学作品中是有不少德育元素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许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利用好这些德育元素,在教授语文知识、写作技法的同时化德育教育于无形。

首先,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现有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思乡之情,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行为中感知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这样的教育比空洞的高喊爱国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又如冰心的《谈生命》,王鼎钧的《那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就包含了许多热爱大自然,讴歌生命的德育元素,利用好这些课文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再如《公输》中墨子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墨子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思想,《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取舍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的欢颜”的胸襟,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对祖国语言的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等等,都是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

其次,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但也不是信手拈来,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勤于思考,深入探究,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对于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文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化、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的质美意深,洗练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比如朱自清的《春》,此文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散文,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得栩栩如生妙不可言,而语言的生动形象贴切更是堪称经典,那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从地里钻出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的春花,像母亲手一样温暖的混着泥土气息青草味各种花香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通过欣赏这些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能深刻领悟春景的美妙,激起学生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又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文中的反复、反问、排比、反语等句式、修辞,极尽嘲讽“友邦”及党国的丑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憎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再如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亲情的淡漠,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学会关爱他人。

德育教育必须是长期的,循循善诱的,潜移默化的。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的努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数人”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语文教材充满了德育素材,但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教学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有则讲之,无则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弄巧成拙。

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各科教师通力合作,就能教育出思想品德高尚而又学识渊博的学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标签:德育论文 七年级德育论文 循循善诱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端午日》学习导航(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农村中学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苏教版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