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57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王雪

学习目标

v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 张 、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v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v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v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v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v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v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v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v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

v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展开全文阅读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v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v蛙声十里出山泉

v踏花归去马蹄香

v间关莺语花底滑

v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v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v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v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v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v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v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v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以景衬情

v[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v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v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v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v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v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提问: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v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小结:诗歌的表达技巧

v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

v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v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烘托反衬、欲抑先扬、细节描写等)

迁移训练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展开余文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提问: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特点?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全国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全文没有一个”怨”字,但通过对”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的客观描写,写出征人的满腔的“怨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年全国高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v——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辨析病句的思路和步骤
下一篇: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