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712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苏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朱守春
教学目的: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
2.反复诵读,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太宗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简介《战国策》。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注意问题:
由于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不同,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妻:融融的爱意。妾:怯怯的拘谨。客:阿谀奉承之情。
四、品读课文内容。
(一)讨论:从课文的题目中我们知道全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邹忌进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观点的得出最初缘于一件什么事?
明确: 1、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2、“王之蔽甚矣”
3、比美
(二)品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如何“比美”的?
明确:三问 三答
2、“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
明确: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3、邹忌如何进谏的?(讨论)
讨论明确:谈自己比美的经过与感受,指出“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这里邹忌并没有单刀直入,没有对威王直接批评,而是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推及国家大事,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重要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4、邹忌的讽谏效果如何?
明确:“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与赞赏,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三)品析齐王如何纳谏及结果。
1、齐王是怎样除蔽的?
明确:三赏。
2、除蔽的结果如何?
明确:(1)三变。
(2)战胜于朝廷。
五、齐读课文,谈谈学习本文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作为一个受蒙蔽的人是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只有檫亮眼睛,不偏听偏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将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六、作业
1、课后第二题。
2、阅读《优孟哭马》谈谈优孟是如何说服楚庄王的。
附:板书设计
邹忌进谏 (善) 齐王纳谏
妻——私 类比 私——宫妇左右
妾——畏 (蔽) 畏——臣
客——求 求——四境之内
小 ———— 大
家事 ———— 国事
三赏
三变
战胜于朝廷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语》要点评析(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下一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结构点线(语文版九年级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