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56  
标签:教学论文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自读自感和自悟(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四川省剑阁中学  任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读   自感   自悟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指导学生自读、自感、自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阅读教学中,自读是前提和基础,自感是提高,自悟是升华。

我曾拜读过浙江嵊州中学相卫平老师的一篇文章《语文老师请你沉默半小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我对他在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课堂教学依然是“热热闹闹的课堂仍然由教师那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学生冷冷清清的自读自感和自悟时间很少”很有同感,因此也想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自读自感和自悟问题。

所谓自读,是指学生真正地自主阅读,它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干预。读什么,怎么读,学生都应该有自主权;自感,就是学生的自我感受,也就是他从自读中所感受到的语言文字的情与味,这之中老师不能横加干涉,更不能把老师自己的意见或是教参上的意思强加给学生。在这样长期反复的自读中,学会自己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多,于是,他的自悟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自读是前提和基础,自感是提高,自悟是升华。为什么这样说呢?

要想获得“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具体到语文课上就是分析和理解文章思路、主旨、寓意等的能力),你要是没有广泛的阅读能行吗?有谁敢说自己读上一两篇文章就可以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了呢?因此,要有所得和有所悟就必须亲自去阅读更多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得和所悟的机会和可能,就连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都要看上几天几夜才能悟出佛的真谛,何况是我们常人呢。

自感是在自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读后所得。比如我们读王安石的《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时,我们就会对阴森恐怖的夜景有所感触,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波涛激荡怪声不断的洞庭湖一样。当然,有时读了诸如“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郑云云《香山看叶》)的句子后很可能会产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又比如读鲁迅的《灯下漫笔》时对“人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难受。这些恐怖、难受等感觉就只在自己的阅读中才能得到的,如果不去阅读和感受,只是听老师讲,那也只能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脂,它根本不能与你的内心情真正相融的。

自悟更是高一层的东西了,它是指人们在阅读中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我们很多人对生活、对人生是有所感的,但是否真的能从中悟出什么来呢?苹果从树上往下掉是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但又有几个人能像牛顿那样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呢?很多时候,人们都可能遭遇货币贬值,但又有几个人能像鲁迅那样从中悟出中国人千年的奴性呢?当然,要想在阅读中真正有所悟,恐怕除了苦读、深感之外还应有点别的什么吧,比如说聪慧的大脑、平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等。如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中所塑造的“狗杂种”形象,他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最终悟出李白《侠客行》诗中所蕴含的绝世武功,靠的就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与世无争的心态及对武学天生的悟性。当然这是虚构的小说形象,但也还是能从中看出金庸先生对“悟”的一种阐释吧。以上这些人的“悟”仿佛都是在不经意中偶然得来的,其实不然,他们的“自悟”其实都是有其深广的内在原因的,如果他们平时不具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的能力,那他们能在关键时候悟出什么东西来吗?

自读自感和自悟既存在于语文课堂外,也存在于语文课堂之内。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培养自读自感和自悟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千万不能像相卫平老师所批评的那样:“阅读时惟恐冷场,(耽误)时间太长,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就匆忙打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的示范课、表演课、竞赛课上,执教者为了使场面生动、热闹,更是不遗余力地营造热闹气氛,他们更不会让学生冷冷静静地自读自感和自悟了,这些做法,除了表面的热闹假象外,学生什么都不会得到,很多学生会像朱自清先生一样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语文教学,肯定会得不偿失的。

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生自读氛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大脑识别,另一方面要透过语言符号,看到一个个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就可以边读边想,顺利地进入“读书内化”的自由王国。但是,当课文的语言符号所指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重合时,就会造成阅读障碍,学生就读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此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时代背景介绍以及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教学中运用最普遍、最有效的两种方法。例如《失街亭》一文,由于时代久远,语言文字又比较艰深,学生初读时很难进入课文场景,此时,教师就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三国时代特征和与课文相关的章节作一些介绍,也可以用多媒体放一段影视资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自读状态,从而更好地品读小说内容和鉴赏写作技巧。

二、巧妙切入,引导学生自我感受

一篇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紧密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即使是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也应该把它放到整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析,去体会。在前后联系中理解它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就可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课文的重点词句、文眼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它们,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例如《荷塘月色》一开头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它的文眼,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去通过自读,感受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处境和心理,从而为后面的感悟打下基础。


展开全文阅读
三、引导质疑,提高学生的自悟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读完一段课文后,教师可以经常这样提醒:“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到学生产生新的领悟,获得新的发现。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再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了,而且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去自读、自感和自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教学论文 也谈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九年级备课资料)
下一篇:也谈语文的工具性(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